在传统节日中重塑历史文化记忆

时间:2022-10-09 12:52:1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在传统节日中重塑历史文化记忆

作者: 宋团辉 谭敬敬

来源:《教育家》 2018年第47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具有悠久的渊源和丰富的内涵,是民族历史的记忆,是民族情感的寄托。为加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其民族责任感和自豪感,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凯实验学校根据《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实施指导意见(试行)》中“要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民俗风情、培养自己热爱中华传统习俗的感情”的要求,将传统节日作为重要的课程内容,开发了“我的中国节”传统节日课程,选取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五大传统节日,开展课程教育与实践活动,对青少年进行生动活泼的思想道德教育,增强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和理解,培养家国情怀,进而促进其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课程目标

传统节日是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载体,需要进行全方位的挖掘和开发。“我的中国节”课程目的在于充实学生课外生活,丰富其对节日文化的认识,引领家长参与学教育活动,促进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合作,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

一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类传统节日文化课程。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学科融入课程,强调学生对传统节日习俗的体验,引领学生感受习俗变化和自然界的变换,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使其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是丰富学校课程内涵,充实课程内容。孩子从出生起就处于各种节日的熏陶之中,每个家庭对孩子的节日文化教育就是对孩子的启蒙教育,是关于节日“应该做什么”的教育,而学教育则应该完成“为什么这样做”的深层教育。学校要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成系统的课程资源,普及节日文化知识,加深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了解,使其从更科学化的角度认识节日,形成正确的节日文化观念。

三是引领家长参与课程开发与实践,促进家校合作。学生通过参与节日文化课程,获得知识体验,进而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是促进教育更加有效的方式,家长参与课程开发与实施,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学校和家庭共同构建节日文化课程,将会最大限度发挥节日的德育价值。

课程设计思路

传统节日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和审美情趣,也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意义。“我的中国节”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五个节日为主线,形成五个相对独立的主题教育模块。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围绕每一个节日的起源、习俗和特殊意义等组织科目内容,采取跨学科教学的方法,分年级开展活动,完成一个个项目与任务,让分散的学科知识之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加深学生对节日文化符号的理解与记忆。

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遵循主体性、趣味性、灵活性、开放性等原则,主要通过以下方式来实施。

“国学讲堂”课程。传统文化教师依托学校数字国学体验馆实施此项课程,教师利用现代数字互联网虚拟体验技术,将传统节日以图文、影音、3D场景的方式展现出来,让学生在虚拟的节日氛围中系统学习节日知识,体验节日氛围,感悟节日内涵。这种立体化式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置于具体的情境之中,让学生在体验互动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如在春节课程“体验悟道”环节,学生通过地面互动系统虚拟燃放爆竹,体验春节的乐趣;通过触屏体验系统写春联,感受国粹的妹力;通过体感互动系统、触屏体验系统装“福气”,感受节日的美好,升华节日主题。

学科融入课程。充分挖掘符合小学生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各学科传统节日文化资源,打破学科界限和年级界限,实施“我的中国节”学科融入课程,涉及语文科学音乐、体育、美术等多个学科。

一是节日文学课程,抒发中华情怀。历代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为了让学生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传统节日的风俗、文化和内涵,我们在课程中加入了有关节日诗词的内容。这些内容包括对不同节日以及同一个节日的不同描写,让学生通过诵读古诗词,加深对节日的认识。

二是节日科学课程,展现中华智慧。我国的传统节日汇集了天文、地理、气候、医学等各门学科的精华,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清明节的雨、春节的雪、重阳节的风、中秋节的月、端午节的酒,都是可开发的资源。端午时节,学生研究大蒜雄黄酒的泡制、菖蒲驱蚊的原理以及香囊香料的配方;中秋佳节,探究月亮的周期性变化,开展研究性学习,感悟“天人合一”的中华智慧。

三是节日音乐课程,表达中华情感。在音乐课程中融入节日文化,如让低年级学生学习《赛船》,感受端午节赛龙舟的场面;高年级学生学习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歌,体会各地春节的喜庆气氛。另外,还让学生欣赏和学习一些体现节日特色的歌曲,如《花好月圆》《九月九的酒》等,并加入一些节日民族舞蹈的教学,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节日文化。

四是节日美术课程,表现中华风采。让学生在学习和认识节日文化后,通过画、作、剪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围绕节日开发题材多样的美术课程,让学生画出节日的画面;制作端午丝绸香囊、五色丝、菱角纸粽;剪出龙头、月饼等。还与语文学科融合,开展诗配画活动。

五是节日体育课程,弘扬中华斗志。开展蹴鞠、放风筝、跳绳等节日民俗体育活动,让学生了解这些活动的由来以及参与方式,知晓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主题实践活动。活动课程对于学生更具吸引力。以主题实践活动营造“节日”文化,集中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可以丰富活动内涵,让主题活动变得更加富有意义。

学校结合学生年龄特征,采取不同主题的实践活动来庆祝传统节日,将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借主题活动表现出来。如元宵节期间,学校将学生假期里制作的灯笼悬挂起来,学生猜灯谜、闹元宵,在喜庆的氛围中回忆浓浓的“年”味,感受中华传统节日的厚重;清明节组织“家风进校园”活动,让学生追根溯源了解自己家族的历史以及优良家风,汲取更多的正能量;端午节开展“端午作品展览暨爱心义卖”活动,学生将自己制作的香囊、五色丝、粽子等作品义卖出去,并将义卖所得用来捐助贫困学生,让学生学会传递爱;重阳节到敬老院、社区开展敬老活动等。这些活动寓传统节日于情境教育之中,对中小学德育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此外,学生喜闻乐见的主题班队会,也是宣传传统节日的重要平台。

课程评价

“我的中国节”传统节日文化课程的考核与评价,注重多元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多样化评价方式的有机结合。


坚持多元评价。构建教育管理者、教师、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课程评价制度。学校从教师课程开发能力、教育教学能力、反思能力等角度,对教师进行综合评价,不断激励教师改进、开发与实施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家长进校办公,参与听课、评课,通过家长委员会或反馈的形式,参与课程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课程实施中的行为表现,倾听他们的谈话与总结,反馈课程实施情况,为教师调整完善课程编排提供依据。

重视形成性评价。不仅要关注课程实施的最终效果,更要考虑教师在活动中的组织能力,看到课程内容的合理之处以及待改进的地方,最终促使课程的完善与发展。

评价方式多样化。结合不同节日文化课程特点,基于学生心理发展水平,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促进课程的补充与完善。如观察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探究性,关注其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以及活动成果展示等方面,从不同角度对课程实施进行评价,以提高节日文化课程实施的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中小学生是传统节日的重要传承群体。学校希望以节日课程的形式,让学生通过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了解传统节日丰富的文化内涵,让他们学会尊重传统节日,传承民族历史和文化,唤醒文化自信。我们要共同重视传统节日,充分发挥其教育价值,让蕴含着中华魂、民族根的传统节日代代相传,永放光芒。

(作者单位: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凯实验学校)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b8c5fd028f90242a8956bec0975f46526d3a7d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