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育学的文化性格》有感 教育离不开文化,教育学同样离不开文化背景。石中英先生在《教育学的文化性格》这一著作中,从哲学角度分析了教育学活动的主体、对象、概念、思维方式和知识基础等要素由于受到一定的文化价值的影响而形成的一定的性格特征。文章将教育学拟人化,形象表现出了教育的生命力。 作者认为,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和地理环境下产生了不同类型的文化和教育学。文化的特殊性和多样性构成了教育不同的“性格”。中国传统的文化以儒学为主干,儒学的中庸思想及兼容包并等文化观念对中国教育学者的影响巨大。随着古代朝代的更迭变化,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一次次激烈地碰撞着。各派在交锋中多了互相吸收,互通有无的交融,少了互相取代的对立。这体现了以儒学为主的教育文化性格。清末,张之洞在教育改革中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中体,在这个基础上,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国际交流的加大,中国的教育先后汲取了苏联、欧美的一些土壤,这就是传统文化的兼容并包思想体现。近年来,我们大量地在学习国外的思想理论的时候,逐渐意识到中国的传统文化 思想的价值所在,于是我们开始反思、提倡传统文化的学习。但这时候的传统文化学习并不是完全复古,而是在充分汲取了各方进步思想后对传统文化的反馈,是儒学的兼并包容和中庸的“性格”在起作用。 教育的研究者构成了教育学的文化性格的主体。作者认为,教育学者是构成教育学活动最积极、最核心的要素,是教育学活动的主体。教育者处于一定的文化环境背景下,对教育的认识也不一定相同的。处于不同年代的教育研究带着不同年代的气质。教育研究与时代背景结合,教育者受一定时期的文化背景影响。如我国的先秦时期,社会运动,学风下移,造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格局。除了外在的环境影响外,教育学者的内在个性也构成了教育学的文化性格的重要要素。教育著作的创作离不开性格各异的学者,教育学者的生活经历、情感态度、价值好恶、语言风格、人生信仰等主观因素使得教育作品多样化,体现学者的性格化。 不同民俗体现出不同特点,加大对多样化民俗的重视。作者认为,任何一种教育学,作为理性的教育活动,都深受它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民族文化传统的制约,从价值到目的,从内容到方法,从主体到范畴,从风格到理论演化,都带着民族的烙印。在我们的教育基础形成之前,已经有了灿烂的民族文化。近代来,受教育学的专业化和科学化的影响, 教育民俗慢慢淡出了教育研究者视野,受到一定歪曲误解,教 育民俗成为了一种单纯被批判的对象,成为“教育陋俗”的代名词。然而,民俗是人民传承文化中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教育民俗作为民间教育智慧的结晶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历史合理性与合法性,教育民俗包括日常生活的民俗,传统节日的民俗,社会组织民俗,人生成长的各个阶段规范民俗等等。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来自于人民,传承在于人民,教育民俗依然指导着民众(包括教育学者)的教育和自我教育,弥补着教育理论的真空。如衣服忌反着穿,反穿衣服如穿孝服,表示家中服丧事;用筷子敲击盘碗是乞丐讨吃的手法,也是逗狗猫等畜牲进食的讯号;忌将筷子竖插在饭菜碗上,这是祭死人的方式等等。 教育学活动是价值活动,不是科学的活动。作者认为,教育学活动中,教育学者可以使用事实的材料和科学的手段,但这些并不能决定活动本身的性质,因为在教育学活动的每个环节都渗透着价值、体现着价值、追求着价值,从而与更为宽广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相联系。由于教育活动中带着一定的价值取向,这就不能说是一个中立的活动。这个价值取向受一定时期环境民族文化、创造过程的主观感受的影响。如西方在一定时期的理性主义思想、实证主义思想、精神科学框架、分析哲学框架等,这都带有着明显的时代特质;由于主观感受不一,各个学者对待同一问题的看法也是不一样 的,侧重点也不同,实证思想方面,孔德认为,每一个知识部门都经过不同的三个不同理论阶段,实证科学是最高的阶段。涂尔干强调用调查、实验等手段研究具体的生动的教育制度、教育活动与具体的个体和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而梅伊曼认为,教育学想要获得切实可靠的知识,就必须从概念思辨的传统中解放出来,像自然科学家那样,进行严格的控制性试验。不单单是教育学具有文化性格,文化性格的也表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打开新闻媒体,充斥着不同的文化性格下的作者带着不同价值取向的讯息报道,对待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作者取向也不尽相同。这可以看作是新闻工作者的个体文化性格,个体文化性格从属于中华民族文化背景下的文化性格,个体文化性格中就多了爱国、包容、厚德等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些特质。对待一个问题,国外的媒体报道是和国内的报道甚至有些不尽相同的,因为国内国外所处的文化背景是不同的。就中国各个民族而言,每个民族都着自己的文化个性。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利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这就是费孝通先生的“多元一体”思想。石中英先生的《教育学的文化性格》这本著作研究视野宽阔,思维创见,行文流畅,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ba3ee4f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0e76e7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