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 学校教育的特点 学校教育具有可控性,专门性学,相对稳定性。 二 原始的教育特点 1、教育和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具有融合性。2、教育具有原始性。3、教育具有同一性。 三 学校的产生: 1生产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上的准备。2统治阶级对人才的需求,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3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的发展,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四 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 1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2学校教育为统治阶级所垄断,有鲜明的阶段性3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学科和治世之术,有明显的保守性4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教学方法主要是灌输与死记,同时也注重在实践中学。5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6出现专科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萌芽,但尚未形成自己的体系。 五 现代教育的特点 1现代教育具有鲜明的生产性2现代教育逐步走上了大众化道路3现代教育内容日益科学化 4班级授课制称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5现代教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系统 2、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 教育终身化、社会化、教育生产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国家化、教育现代化、教育多元化 六 教育学研究在当代的发展趋势 1学科发展的分化和综合2理论导向上的冲突与融合3研究方法的多元互补 七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1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和教育的享受权2政治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3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制度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八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1培养合格公民,造就政治人才(最重要)2宣传思想、形成舆论3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 九 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基础性条件2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3水平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有制约作用4水平对教育的内容、手段和组织形式的改革有决定作用 十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2科学知识再生产手段3人力资本理论4教育与科学技术 十一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简答) 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十二教育对文化的作用(简答) 1教育是社会文化得以保存和传递的重要手段2教育是促进社会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重要手段 3教育是社会文化创造和更新的重要手段 十三 学校文化的特征 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4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 十四 学生文化的特征: 1过渡性2非正式性3互补性4生成性 十五 教育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1、 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教育内容的继承、教育制度、组织形式的继承、教育理论与经验的继承性)2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滞后性、超前性)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2顺序期3阶段性4个别差异性5互补性 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遗传素质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3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不能夸大 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简答) 1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3人在接受环境的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被动的 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 对人价值的发现,对人潜能的发掘,对人力量的发挥,对人个性的发展。 二、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特殊功能(重点)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价值,而且具有延时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二、教育目的的作用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1导向作用2协调作用3激励作用4评价作用 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史建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简答) 1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片面发展2分析了社会化大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需求和创造的可能条件3提出和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 二、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简答) 1坚持社会主义方向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3培养现代人的品质 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简答)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3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怎样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1学生是现实社会的成员之一2学生是发展中的人3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1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有时学习的主体2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3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 二、教师职业的特点 1人类文化的传递者2人类灵魂的工程3示范者的角色4管理者的角色5父母与朋友的角色 6研究者角色 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简答) 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与技能2了解所教学科相关的知识3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 4了解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简答) 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观、新的学生观 、新的教育活动观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加工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交往能力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学科研究能力、教育研究能力 教师的人格特征(论述) 1积极乐观的情绪2豁达开朗的心3坚韧不拔的毅力4广泛的兴趣 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简答) 1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2热爱学生3团结协作精神4良好的道德修养 师生关系的发展 二、学校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 教育内容上的接受关系、人格上的平等关系和道德上的促进关系 二、课程的分类 1根据课程制定着或管理层次,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2根据课程任务,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3根据课程的组织核心,可分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4根据课程的表现形式,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合目的性、合科学性、合发展性 课程设计的基本程序确定教育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评价结果 课程实施的过程结构(简答) 1安排课程表:整体性原则、迁移性原则、生理适宜原则2分析教学任务3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5规划教学单元和刻6组织教学活动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 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1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2教师的特征3学校的特点 国外课程改革的趋势(简答) 1课程结构日趋合理化2课程内容日趋综合化3课程形式日趋多样化 二、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趋势(论述) 1课程体系三级管理的趋势(国家、地方和学校)2课程综合化的趋势3稳定并加强基础教育的趋势4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趋势5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趋势 二、教学的任务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发展血色很难过的智力、发展学生的体力、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3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二、教学过程的特点(论述简答)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验 为基础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 的重要条件;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4、教师主导作用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 4、教师主导作用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简答)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主导者的作用 2学生教学过程的主体, 应充分发挥其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3建立合作、友爱、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三、教学过程的结构(简答) 1激发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 中学教学原则(简答) 现阶段,我国中学的教学原则主要有: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 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知识2通过组织复习巩固(单元复习、平时复习、学期开始前的复习、期末复习)3在扩充、改组和运用中巩固知识 教学的基本程序主要有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上好课的基本要求 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语音正确,声音洪亮,语速适中,语言流畅、生动、通俗易懂);气氛热烈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额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有个别教学制、班级上课制、分组教学制、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等。 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综合性、可操作性、灵活性 一、 教学策略的主要类型 1内容型策略:结构化策略和问题化策略2形式化策略:集体教学形式、个别学习形式、小组教学形式3方法型策略4综合型策略 二德育的意义 1德育室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德育室中学生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初中阶段德育目标的要求: 1思想政治方面的基本要求3道德行为方面的基本要求2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方面的基本要 确定德育内容的依据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学生的年龄特征 、时代特征和学生品德实际 1、 中学德育的内容 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个别心理辅导和团体心理辅导。学习心理辅导;学习方法辅导;生活心理辅导;学会选题,择业心理指导) 二、德育过程的规律 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基础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1 我国中学生德育的基本原则:导向性原则2正面教育原则3知性统一原则4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6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班级管理的功能1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1常规管理 平行管理3民主管理目标管理 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的机制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3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一、班集体的基本特征明确的共同目标、一定的组织结构、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班集体的形成于培养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1、 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2、 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 3、 班主任是处理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一、 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与方法 1、 了解学生,研究学生(阅读学生的资料、调查访问、观察学生日常生活) 2、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3、 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充分发挥本班任课老师的作用;协助和指导班级共青团活动; 争取和运用家庭和社会教育力量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1fd2402b52acfc789ebc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