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 启迪意境——《江上渔者》教学设计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一、 教案背景 √小学 2、学科:语文 1、面向学生: □3、课时:一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 (1).让学生预习古诗《江上渔者》。 (2).了解、搜集诗人的资料。 二、 教学课题 创设情境 启迪意境 ——古诗《江上渔者》 1、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反复诵读,感受诗的意境美和熏陶。 2、通过学习课文和诵读古诗,了解渔民劳动的艰辛,从而懂得珍惜劳动果实。 3、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诗人创作古诗的经历。发现诗是因景生情、因事有感而创作的,也能通过故事更好地理解诗意。 三、 教材分析 《江上渔者》是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三册中的一篇讲读课文。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江上渔者》。前两行讲的是江上行人喜爱鲈鱼的鲜美,后两行讲捕鱼的艰苦。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因此,为了让学生理解古诗的词义,讲清全诗意思,引导学生进入诗中描绘的境界,展开想象。我注意抓住板书的形象、直观,适当的质疑,关键时刻的导和创设情景启迪意境等教学方法,教学时,要把第三、四句诗的讲读作为重点,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反复诵读,感受诗的意境美和熏陶。 2、通过学习课文和诵读古诗,了解渔民劳动的艰辛,从而懂得珍惜劳动果实。 3、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想象力。 难点: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诗人创作古诗的经历。发现诗是因景生情、因事有感而创作的,也能通过故事更好地理解诗意。 教学准备: 1.让学生预习古诗《江上渔者》。 2.了解、搜集诗人的资料。 3. 教学挂图 四、 教学设计理念 古诗是我们祖先遗留下来的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我们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增加传统文化的积累;启发学生喜欢古诗,并且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 ,陶冶爱美的情趣。但是由于古诗创作的年代离学生比校久远,所以学生在理解意思,体会意境方面就比较困难。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主要是想通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来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并让学生借助对现代文的学习来理解古诗文,在有限的课堂中尽情体味古诗的韵律美、领略诗文的意境美、体验情感美、领悟哲理美,从而受到诗人同情劳动人民情感的感染,激发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总之在整个的教学设计过程中,我始终有一条清晰的脉络,那就是从整体上把握古诗,去体会它独特的意韵美及作者想要表 达的思想感情。 《江上渔者》是一篇关于古诗创作的小故事,根据《江上渔者》的诗意及当时的时代背景创作而成。宋朝大诗人范仲淹在饮酒品鱼、观赏风景的时候,看到风浪中起伏的小船,由此联想到渔民打鱼的艰辛和危险,情动而辞发,创作出言浅意深的《江上渔者》。范仲淹想从自己以上的描述,让那些“但爱鲈鱼美”的人得到启发、受到教育。 五、 教学过程 一、初读指导 引入情境。 1、范读,引入情境。 在导入课题,简单介绍作者以后,《江上渔者》则以节奏感较强的音乐作为背景音乐和教师充满激情的朗读,使学生初步感受到在风浪中一只小渔船捕鱼的艰辛。 2、朗读,扫清障碍。 在教师绘声绘色的朗读感染下,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也随之会被带动起来,产生强烈的自读愿望,因此,教师问:“这么美的诗,你们爱读吗?”“那么就大声读吧!”学生通过反复地读,读准诗中的“鲈”、“没”的字音。读出这两首诗的节奏,让每个学生读正确,读熟为止,为下一步理解古诗扫清障碍。 二、渲染环境 引入意境 首先出示“鲈鱼”课件图片,问学生:课件上的鱼是什么鱼?谁品尝过这种鱼呢?然后小结,抓两点:①学二会字“鲈”;②指出鲈鱼不同于一般的鱼,它肉质嫩滑,味道鲜味。最后用“吃鱼不忘打鱼人啊!”这种鱼在哪里捕捞的呢导入,继而放课件边配乐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这个教学设计,主要目的是创设一个怵目惊心的场景,让学生通过视角、感觉,一开始就对打鱼者产生同情,更好地与作者共鸣,理解诗意。 三、引导思维 指导朗读 可以从审题入手:“渔者中的者”是什么意思?渔者又是什么人?是不是指“江上往来人呢?从哪个词知道呢?”然后引出“但”这个词。“但”这个词也是教学重点之一,在这首诗中,虽然作“只”解释,但却反映诗句语调变化:第一句,陈述了来往扬子江的人很多,第二句,用这个“但”字指出这个地方“人所共知”的事实——鲈鱼味道鲜美!至于鲈鱼怎么捕捞,全然不知,强调“不知者”当然不是打鱼的人了!因此教“但”这个词,可这样设计:①出示“但”字,让学生理解,②教师朗读一、二句诗,让学生听听语调有什么变化?③最后小结:第一句,诗人陈述了“人所共知”的事实,在第二句开头用上这个词,语气由“陈述”变为“感叹”,因此朗读时,语调要有所变化。④指导朗读:第一句用陈述的语气,语调平而稳,第二句用感叹的语气,语调重而高,“但”字要突出来。 四、运用直观 发展想象 如前述,诗人是通过三、四句诗的描述,反映打鱼者的艰辛,而这一生活现实距离学生的认知遥远。因此教学时,一定要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摆脱旁观者的身份,置身于诗歌的意境中,可这样设计: ①出示“君”,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用君而不用“你”呢?然后再现画面,让学生边看课件边思考:你看着画面,心里想到些什么?②分四人小组充分地谈自己的观感,把学生的思绪引到更深更远:从大海茫茫,想到打鱼人,每次出海打鱼到回归,要经历很长的时间;从大海茫茫,想到打鱼人随时会遭强风雷暴的袭击;从大海茫茫、波浪起伏,想到一叶小舟行驶危险,实施翻沉„„ 教学至此,高潮出现,这时,教师可用深沉而缓慢的语调小结:诗人用“江中”和“舟中”对比,生动形象地展现渔民们艰辛的劳动,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最后让学生听着配乐,练背整首诗歌。 【设计意图】这个教学设计,图文对照,既让学生定向观察江上渔船的出没,又通过对 诗歌内容的理解,张开想象的翅膀,培养他们思维的活跃性,更好地领会诗人的感情。 为配合以上教学设计,板书如下: 江上渔者 江中: 往来人 但爱 鲈鱼美(只知) 苦难艰辛 (吃鱼者) (鲜美) 渔民生活 对比 对照 舟中: 一叶舟 出没 风波里(不知) (打鱼人) 六、 教学反思 设计这样的教学思路,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教学中处处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自读自悟过程中不断积累,不断领悟。其次依据教材特点,抓住古诗所描绘的意境来让孩子们通过这个小故事,来理解古诗含义,了解写作背景,深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使整个教学过程也充满诗意,并使其受到感染和教育,并积淀一定的语文素养。 教师个人介绍 省份: 广东省 学校: 佛山市高明区更合镇中心小学 姓名: 黄少媚 职称: 小学语文高级教师 通讯地址: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更合镇中心小学 邮编:528522 从教20多年以来,我一直踏踏实实地工作,积极参加教育教学科研,努力探索实践,每学年撰写的论文和教学设计多能获奖。在教学方面都取得较好成绩,受到领导、家长的一致好评。互联网已经悄悄地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弥补教学的种种不足,互联网让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沟通的渠道更加多样也更加快捷,使我教学更添姿彩。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ce747bc960590c69ec376c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