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语言学和二语习得看大学英语教学的未来走向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从认知语言学和二语习得看大学英语教学的未来走向 作者:李胜玉 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3年第11期 李胜玉 (南京林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7) 摘要:在英语学习越来越受到质疑的今天,大学英语教学该何去何从?根据认知语言学的内容,作者提出了大学英语教学的“现实—认知—语言习得(教授)”原则,继而从动机和态度这两个二语习得的情感因素出发,结合大学英语学习的现状分析了该原则并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的根本出路。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二语习得;态度;动机;“现实—认知—语言习得(教授)”;大学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11—0050—02 英语,这个通用性最强的语言在中国得到了相当的重视,英语学习也相当盛行,但随着时间的推进,人们对事物认知经验的丰富和认知能力的提高,逐渐出现了不同的声音,人们对待英语的看法也日趋理性。全民学英语到底应不应该?作为公共外语教学的大学英语课程又将何去何从?笔者认为英语要学,关键是怎么学。大学英语课程必须存在,但不是以现有的方式去教授。大学英语课程必须走与专业相结合的道路,而不再是作为教育单一化倾向的公共外语课程而存在。 一、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是“一门坚持体验哲学观,以身体和认知为出发点,以概念结构和意义研究为中心,着力寻求语言实施背后的认知方式,并通过认知方式和知识系统等努力对语言作出一次性解释的新兴跨领域的学科”。[1]它强调“语言作为一种沟通方式,需要语言使用者自己具有对世界的基本理解”。[2]“认知语言学的核心观点为‘现实—认知—语言’,将现实和认知视为语言(或内容)的本源,人类通过认知活动使现实得以在语言中体现”。[3]即人们从最初对世界(现实)的体验中获得了知识,有了一定的认知,在此基础上产生了语言。“认知语言学不仅关注语言本身,同样关注语言习得和学得的整个过程”。[3]同样的思路,语言习得(教授)的基本原则可以写成“现实—认知—语言习得(教授)”,即语言的习得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之一就是人的认知,而人的认知又来源于人对世界的体验。作为语言的教授者,我们要遵循这个原则,了解语言学习者对现实有什么样的体验,产生了什么样的认知,然后针对这种认知去选择教授的内容和方式。 二、二语习得与大学英语教学的未来 二语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始于20世纪60年代,是“研究人们获得语言能力的机制,尤其是获得外语能力的机制,综合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语言教育学、社会学多种学科”。[4]影响二语习得的因素很多,这里我们主要从动机和态度这两个情感因素的角度,结合大学英语学习的现状来分析上文中提到的“现实—认知—语言习得(教授)”这一原则。 (一)动机与态度 动机是“激励个体从事某种行为的内在动力,常表现为为达到某种目的而付出努力的愿望”。[5] 态度是“构成动机的主要因素之一,是个体对某种客观事物的评价性反应,是对事物了解的基础上产生情感上的褒贬好恶,并反映出对之采取行动的倾向性”。[5] (二)“现实—认知—语言习得(教授)” 如果从小学开始学英语算起,每个大学新生至少都有12年学习英语的经历,但他们中大多数具有的只是应付考试的能力。这种多年来长时间应付考试的英语学习已经使学生身心疲惫,学习效果不升反降,这是因为“在一定时间内,学习时间与学习效果成正比。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时间越长,学习效果就越好。一旦学习者感到疲劳,学习效果就会下降甚者产生负效应”。[5]过去这种不太愉快的语言习得经历(现实)使得学生的厌烦情绪增加。带着这样的阴影,他们进入了大学。大学中似曾相识的英语学习(现实)加剧了他们的厌烦情绪,加上应试心理的作用,学生严重缺乏学习动力,根本不具有语言习得该有的动机和积极的态度(认知)。习性与所学有关而态度与习得有关。[6]这就是说一个人未来的学习内容和其从小的兴趣爱好有关,而学习效果则和其学习态度有关。 社会上一直有这样一种现象:在校期间不好好学英语,工作后因需要去恶补英语。这就是由大学英语教学与实际专业需求脱节造成的。大学英语目前的授课内容为普通公共英语,基本与学生的专业不挂钩,对学生的专业学习以及未来的职业发展没有太大的实际帮助(现实),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导致学生不重视英语学习(认知)。未来需要英语的人因为目前所学对今后帮助不大而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态度,未来不需要英语的人更是觉得没必要学(认知)。 综上,大学英语必须改变现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专业或者兴趣相结合,开拓视野,提供能辅助其未来发展的学习内容,从而激发其学习动机,获得良好的学习态度。这才是大学英语未来的发展方向。 三、南京林业大学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之路 (一)改革的具体内容 自21世纪初的教学改革,南京林业大学的大学英语教学一直在不断地摸索和探索前进之中。大学英语的素质拓展课程已开展多年,主要面向学校大二所有四级成绩在425分之上的同学。所谓素质拓展课程,顾名思义,就是为了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其学习兴趣。主要操作是老师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研究方向以及学生兴趣的问卷结果,开设和英语有关的课程,学生可以自主选课。 在此基础之上,自2012年初,南京林业大学启动了大学英语一校多纲的教学改革。所谓一校多纲,就是指一个学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不同专业,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将英语教学与专业紧密挂钩,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提供必要的外语保障,做到“因专业施教”。第一批入选的试点院系和专业为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的林学专业(拔尖人才班);化学工程学院、木材工业学院和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强化班;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的计算机软件外包专业;家具与工业设计学院的家具专业(卓越工程师);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纸浆造纸专业(卓越工程师)。该项目从最初的调研到教学大纲的制定,已实施了半年多时间,目前已进入教学大纲的具体实施阶段,即落实教学阶段,效果良好。在本学期,更多的专业被纳入到该试点中来,包括艺术类专业、旅游专业、日语和中文专业等。目前新增的试点专业正在积极地调研的阶段。 (二)优点与困难 南京林业大学的英语教学改革就是将英语教学和专业与兴趣结合起来,可以提高课堂的出勤率和参与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获得积极的学习动机和态度。困难在于:第一,目前国内还鲜有类似的改革先例,无法复制或套用,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在不断的实践中去总结和探索;第二,对教师提出了专业上的要求,增加了备课的难度和负担。但不管怎样,南京林业大学的改革实践为大学英语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在中国与世界联系更紧密的今天,全民学英语的高潮却在逐渐褪去。作为大学英语的教授者,我们要正视这种现象并认识到单一的公共英语教学已不再适应今天的形势,未来的大学英语应该与专业结合,“因专业而施教”。 [参考文献] [1]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邹梦琴.认知语言学角度下翻译的译者主体性[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8). [3]吴波.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及其对翻译能力培养的启示[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1). [4]百度百科.二语习得理论[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5343357.htm.2013,04,18. [5]范文大全.影响二语习得的因素[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814a96d680eb6294dd886c5b.html. 2013,04,18. [6]刘润清,文旭.新编语言学教程(英文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da9cde60a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