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时 教 案 课题: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第 课时 总序第 个教案 课型: 新授 编写时间:2011年 月 日 执行时间:2011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批 注 知识与能力 掌握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 理解中国近代一些风俗习惯的进步,是人们追求进步、民主和文明的表现。 掌握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材料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归纳历史本质特征。 (2)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图书馆、上网浏览等方式,亲自观察、收集资料、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觉到历史就在身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人民近代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化,是文明、进步的表现;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根本前提。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 难点:中国社会变动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问题情景:思考本课讲解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哪几大方面的变迁? 自主学习:服饰方面、饮食方面、居室建筑、习俗风尚。(让生展示资料2分钟)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展览馆,去感受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预习完成) 第一目: 服饰 情境创设: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时期中国人有代表性的穿着打扮:清朝末年男子长袍马褂和旗女的旗服及汉女的上衣下裳制女服;清朝男子西装;民国时的中山装和女士的改良旗袍;建国初的列宁装和连衣裙;文革时的绿色军装和军棉大衣;现在的时装。 简述近现代中国服饰变迁的过程怎样?从三个阶段介绍。 (1)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1840-1949年) 1、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2、女装:向称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旗袍(旧式、新式) 重点介绍:中山装的由来。 (2)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1949-1978年) 3、男装:列宁装、中山装(干部装)、中式便装 4、女装:列宁装、布拉吉(连衣裙)、中式便装 (3)第三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5、服饰由最基本的“穿得暖”向“穿得好”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小结: 中国近代以来服饰的发展趋势是由 “封闭”走向“开放”。(个性化) 设问:请分别说说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 合作探究:(从服装本身的特点、服装的功能、外来影响、政治环境、经济状况等方面思考) 第二目: 饮食 情境创设:“民以食为天”。先演示“西餐馆的图片”。 设问:你知道多少中西方饮食文化及区别?中西餐饮食文化有什么区别? 再演示粮票和油票。 设问 (1)国家当时为什么要发放这些购物票证呢? 为什么现在我们购物时又不用这些票证呢? (2)为何在改革开放前要这些票证来买吃的?说明了什么问题? (3)请同学说说在改革开放前后你家饮食种类和结构的演变?谈谈其中的原因(菜篮子工程) 第三目:建筑 情境创设:安居乐业是中国人的梦想。演示有关传统的民居以及现在的居民小区楼房和别墅。(中国居室 建筑与家具陈设) 设问:安居乐业是中国人的梦想。 你知道多少中西方居室建筑? 合作探究:西方居住理念传入中国之后,中国居室 建筑与家具陈设发生了哪些变化? 现在人们的住房条件为何能得到极大的改善?(安居工程) 四:习俗 情境创设:(多媒体课件展示:) 有关习俗风尚的图片。 问题情境:列举中国旧时期有哪些比较落后的风俗。 婚丧礼俗。 蓄长辫、女子缠足、搞迷信活动。 日历使用阴历,女子遵从“三从四德”,女了地位低下。 中国近现代习俗风尚发生变革有哪些具体的表现? (1)主张婚姻自主,婚姻礼俗也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婚礼。解放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2)19世纪末20世纪初,丧礼趋于简化,并出现了强烈西方色彩的新式丧礼,一些城市还建立了殡仪馆与公墓。新中国成立后,殡葬风俗由以土葬为主开始向以火葬为主改革。 (3)民国成立后,开展了剪辫易服、废止缠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点头鞠躬取代了传统的跪拜作揖,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女子在获得教育权利的同时,也开始走出家庭,步入社会。 (4)改革开放后:休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问题情境:中国近现代的习俗风尚为什么会发生变革? 小结: 1.近代以来我国人民生活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 2.近代以来影响我国人民生活变化的因素有哪些?合作探究二:我国对外开放的新发展——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教学(后记)后思: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f15107002768e9951e7381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