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那冷雨 教学目标 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2、根据自己的经历,借鉴文本的表达技巧,能够写出情景交融的文段。 课前预习 一、字词 惊蛰 (zhé) 裾边(jū) 羯鼓( jié )薄荷(bò he) 料峭(qiào) 仓颉 (jié) 氤氲(yīn yūn) 舔舐 (shì) 晌午 (shǎng) 潺潺(chán chán) 纤手(xiān) 椽子 (chuán)擎天 (qíng ) 啾啾 (jiū) 苔藓(tái xiǎn) 湿黏黏(nián ) 铿锵(kēng qiāng ) 忐忑(tǎntè) 二、作者 余光中,台湾人。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 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他是一位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的奇才。由于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他的散文呈现独特的风采。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散文集《左手的缪斯》等。 三、典故 (1)“疏雨滴梧桐”、“骤雨打荷叶”,句式工整,意境优美,强调了雨的声音。这其实是作者化用的古人的诗句。 “疏雨滴梧桐”:(唐)孟浩然《省试骐骥长鸣》“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 “骤雨打荷叶”:(元)元好问《骤雨打新荷》“骤雨过,琼珠乱撒,打遍新荷” 。 (2) 虞美人 听雨 宋·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1、此词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表现了诗人少年、壮年、晚年三个人生阶段不同境遇、不同况味的不同感受。请分别将它们写出来。 2、余光中为什么要引用蒋捷的这首词呢?结合选段谈谈你的看法。 合作探究 一、听听那冷雨,作者听雨后有什么感受?(提示:听雨地点,听雨感受) 地 点 感受 二、作者为什么要选择“雨”来作为他表达情感的依托?为什么要强调一个“冷”字?能否换成“寒”“苦”等? 三、选取一些 “听雨”描写语句,品味鉴赏余光中散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提示:本段/本句主要描写了在哪里听 ,听到怎样的雨 ,运用了什么手法/修辞手法,给人什么感觉/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雨的什么特点。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fb2cce3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424c8c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