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美学

时间:2022-04-02 01:05:39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美学

作者:王建荣

来源:《新课程·中旬》2015年第12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自远古时期,人们便从生产劳动和记忆传承中找到切入点,将诗和歌合二为一,并不断演变,使之成为中国古代的主流文学。即使今天,诗歌呈现在情感、意境、绘画等方面的美学特质仍不断吸引中华儿女,成为我们生活中有益的精神食粮。

学习古代诗歌,从中汲取营养,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学生素养的有益渠道。《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学古代诗歌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是简单肢解一首诗歌,把诗歌教学降低为读读背背写写的机械学习,而应该充分挖掘古代诗歌中的美学特质。

一、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情感美

诗歌是一种承载感情的形式,中国诗歌历经千年,里面闪烁着先贤的智慧和各种各样的情愫。其中入世与出世,故国家园,儿女情长所占的篇幅较大。

首先是入世与出世。中国文人受儒家思想影响比较严重,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一个读书人,应该胸怀天下,以天下苍生为念,而体现自我价值的方式便是入仕。孟浩然四十岁的时候还到长安应试,进仕不第,还委托王维、房九龄引荐。可见致仕对读书人影响之大。而另一方面,当社会处在没落时期,或者个人怀才不遇时,于是很多人便动起了归隐思想。对于出世也是很多在官场上人所向往的。唐代的柳宗元被贬江州,心里苦味连连,心生归隐,《渔翁》之作由是而生。

其次是故国家园。国与家本身为一体,对于爱国诗人,常常将国置于家之上。在这类诗歌中,以李煜的词显得悲叹沉郁。他的《虞美人》很是有名,这首词充满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诗句开始于春花秋月等美好事物的怀念之中,而今沦为阶下囚,这种境况的巨大反差像块巨大的石头压抑于胸。一个不堪,道尽多少凄楚无奈。但是又无法逃避,天天处在宫殿之中,一次次唤起自己的屈辱。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字一珠,都是李煜的血泪。

体现儿女情长的。人生于世,儿女情长乃人之本色。历史上谁能完全隔断情欲。更何况诗人大都是饱读诗书之人,情感或细腻或奔放,常在尺牍之间寄语万种风情。比如对美貌贤德女子渴求的爱情诗《关雎》,又如对爱情的忠贞誓言《上邪 》,还有对归人企盼的愁苦《望江南》。

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意境美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fd1a049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11d5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