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看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从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看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 作者:唐宝志 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8年第11期 摘 要: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是西方电影史上的经典作品之一,其主旨是對“救赎”的理解,实质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再现。无论是监狱长的“纪律和圣经”还是主人公Andy的“希望和自由”都无法实现真正的“救赎”。我们只有用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才能看清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本质的虚伪性和个人主义价值观的抽象性。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救赎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被称为西方电影史上最励志的电影之一,在IMDB当中被超过160万以上的会员选为250佳片中第一名,从1994年上映至今在亿万影迷中引起广泛关注。有人关注的是主人公Andy对命运的抗争、有人关注的是他对希望的信仰、有人关注的是他对自由的追求,甚至很多影评人关注的是更深层次的对人的尊严和生存价值的探讨。而我关注的是电影名字—《肖申克的救赎》中的“救赎(Redemption)”,到底是什么完成了对主人公的救赎呢? 一、救赎一:监狱长的救赎之路。 影片中监狱长在面对新犯人进行入狱“教育”时有一句经典台词“在这里,有两件事必须遵守:一个是纪律(Displine)”,一个是圣经(Bible)。”其实在监狱这个特殊的环境里,纪律是法律的代名词,圣经是宗教的代表词,但无论是法律还是宗教,或是伦理、艺术等都是在各自领域从某一角度阐述对人的理解、对社会的理解,都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具体形式。而这些具体的形式中都包含有一个共同的思想的或是观念的“内核”——意识形态,这恰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创始人。马克思最早使用德语意识形态(“Ideologie”)一词,在他的博士论文《德谟克里特的自然哲学和伊比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中,马克思把意识形态看作是一种类似于宗教信仰等形而上学体系的观点表达,是一个非常值得批判的对象和逻辑工具。在1859年的《序言、导言》中,马克思对意识形态做了经典的表述:“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的……同物质生产力的一定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①”在这里,马克思用空间结构的方式说明了“社会意识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是“同物质生产力的一定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这就是说,社会意识不管形式是什么样的,其内核都是由经济基础这个根本原因决定的,反映了经济基础中的利益关系和权力关系,当然它也必然为利益的受益者和权力的受益方服务。由此,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我们可以知道,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观念上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服务的,因而是为资本主义国家的上层建筑服务的,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表现。 影片中,作为肖申克监狱统治者的代表人物——监狱长的统治观念就充分验证了马克思的观点。他说“把你们的灵魂交给上帝,把你们的身体交给我”,即用法律统治你们的身体,用上帝统摄你们的灵魂。因为在监狱这个相对封闭的特殊的社会环境中,监狱统治者——狱警是唯一的利益主体和权力实施者。所以,无论法律的形式还是宗教的形式都是监狱统治者的观念表达,都是其利益的体现,都是为监狱的统治权力服务。由此,这种意识形态的虚伪性和迷惑性也昭然若揭,这样的救赎是不可能实现的。正如马克思所说“假仁假义的虚伪的意识形态用歪曲的形式把自己的特殊利益冒充为普遍的利益”②。 二、救赎二:主人公Andy的救赎之路。 以监狱长为代表的统治者的救赎之路是虚伪的,那么作为犯人的主人公Andy的救赎之路是什么样的呢?他也有一句经典台词“希望可以令你感受自由”,即只要有希望的观念就会让你实现自由。影片中Andy恰恰是因为满怀希望并为之不懈努力,才最终越狱成功实现自由,完成了“救赎”,这也正是这部电影最“励志”的地方。 其实我们对比一下两种“救赎”之路,会发现他们的异曲同工之处。众所周知,“救赎”是相对于“原罪”而言的,是基督教教义中的一对范畴。监狱长的救赎之路是基于犯人的“原罪”开启的,是从人性本“恶”出发促使犯人必须服从统治才能完成对自己“罪”的“救赎”,而主人公Andy的救赎之路是以人本身具有的“希望”“自由”等这样“善”的观念为起始的,是从从人性本“善”出发实现自己对自己的的“救赎”。虽然二者的逻辑起点不同,但可喜的是他们的共同之处:都关注了人的本性问题,关注的人的问题。资本主义制度从人,尤其是从个人出发去理解世界的新视角:在认识方法上,主张个人通过自己的观念存在获得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在政治上,把家和政府的建立视作是个人为了更好地满足自己的需要的一个结果,认为政府权威的合法性就来源于公民本人的授权与同意;经济上,从个人的经济本性(追求利润最大化)出发,主张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自由贸易,反对政府干预……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资本主义制度核心是个人主义的价值观。 影片中Andy的救赎逻辑似乎是这样的:只要每个人有希望的观念,最终一定会实现个人的自由。也就是说从一个普遍的“善的”观念(希望)存在必然会得出现实的“善”的特殊(个人的自由)。这样的逻辑轨迹不恰恰是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所批判的形而上学性质吗?从一个抽象的普遍概念出发去研究现实中的特殊的因果关系,只不过是换作了当代的电影艺术包装而已!人的本质不是抽象的,而是现实的,“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③,必须从现实的社会关系中去考量“人”,在现实的社会实践中去考量“人”的命运和前途。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综上所述,“纪律和圣经”的“救赎之路”是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表现,是虚伪的;“希望令你享受自由”的“救赎之路”是从抽象的人着逻辑起点开启的,按照个人主义价值观的逻辑展开的,是“颠倒”的认识。所以对“救赎”的认识都无法实现真正的救赎,尽管故事结局是以后者的方式来实现自由的,但只是电影创作者固有的意识形态作用的结果。 创作者是利用电影艺术这种社会意识形式,表达的确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容,而这些内容是创造者对其在资本主义社会实践中产生的社会关系的认知和理解,是对20世纪中叶美国社会存在的反映。正如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所指出的那样,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高度发达,那种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培养出了绝对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怪胎,人们被社会生产制度异化成了“机器”……许多人陷入了深深的迷茫中:人到底怎么了?我们何去何从?这种愈演愈烈的不正常现象当然引起了有识之士的深切关注,创作者正是在通过商业化电影等大众传媒手段宣传资本主义的“传统”价值观念,甚至把这种带有明显“颜色”的意识形态披上“普世价值”的外衣在世界范围内推广。 参考文献 [1]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人民出版社,第1、42卷. [2]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人民出版社,第1、31卷。 [3]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4月。 [4]张秀琴:《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理解史》,人民出版社,2018年3月。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12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195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作者单位:沈阳体育学院思政部)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fdcb19d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9f52e5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