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逐客书 [语文常识] 是李斯写给秦始王的奏章,也是一篇很好的论说文,选自《史记〃李斯列传》, 李斯,战国时楚国人。后入秦作“客卿”,官至丞相,是秦代著名的政治家。 [时代背景] 逐客的起因:战国时期东方六国中,韩国离秦国最近,经常受到秦国的攻击,为挽救危局,韩国派了个水利专家叫郑国的,让他去劝说秦王修水渠。从泾水一直通到洛水一共三百多里。韩国此举意在耗费秦国的国力,使其无力攻韩。修渠未半,秦国发现了韩国的企图,要杀郑国。郑国承认自己是奸细,但辩解说修渠“为韩延数岁之命,为秦建万代之功”,秦王于是让他修完此渠,即“郑国渠”。 郑国阴谋败露时,秦国的一些贵族提出:“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于是秦王下了“逐客令”。李斯也是“客卿”,也在被“逐”之列,于是写了这一份奏章。 [课文结构分析] 分五段: 一 开宗明义,提出本文的总论点:“逐客”“过矣”。(思考题一) 二 通过铺陈秦国发展史上四位君王重用客卿而取得巨大成就的事实,说明没有客卿的功劳就没有秦国今天的富庶和强大。(思考题二) 写法上有两点要注意: 1 秦国历史上的君王多,但只列举四位重用客卿而取得巨大成就的; 2 在铺排四位君王重用客卿时因为有所侧重所以没有重复之感。 正面论证 秦穆公:取广纳人才—并国十二,遂霸西戎秦孝公:移风易俗,变法治国—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秦惠王:用张仪之计,四面扩张,功施至今秦昭王:打击豪门,以“成帝业”故意避同取异,变换角度,既显示了各自的特点,又避免了重复。其实四位君王重用客卿,对外扩张,富国强兵,是有共同之处的。 三 通过铺陈秦王所喜好的珍宝、美色、音乐,来说明驱逐客卿是错误的。 极力铺陈秦王喜爱别国的珍宝、美色、音乐而惟独在用人问题上排斥客卿,说明:1 “逐客”与自己的其他行为相矛盾,违背常情;2 重物而轻人,与秦王意在统一天下,制服诸侯的根本目的背道而驰。(思考题二) 第二、第三段都大量的运用了铺陈排比的手法。 铺陈而又有变化,1、角度的变化;2、句式的变化;3、用词的变化。由于铺陈中角度、句式、用词的同中有变,变中有同,所以铺陈虽多,仍能一气贯通,做到了恣肆与严谨的相辅相成。 排比句的大量运用是与铺陈手法相应的一个语言特点。排句接踵联翩,语意畅达、气势充沛,感染力强。 四 从理论上阐明纳客与逐客的利与害:纳客就能“无敌于天下”,逐客则是削弱了自己和资助了敌国。 1、 论点:王者不却众庶,广罗人才,才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2、 分三个层次: a 用地要广、国要大、兵要强之理来暗示人才多多益善之理; b 用泰山、河海为喻,说明君王要广罗人才; c 以古圣贤为例说明只有广罗人才才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3、 论证方法:比较法中的类比法 地广 国大兵强王者不却 鼍 4、 修辞手法:三组比喻(泰山、河海、籍寇兵)、两组排比(前六句)、三组对偶(弃黔首、地无四、四时充) 五 指出逐客必将造成秦国的危亡,总收全文。 针对前面各段来收束 1 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总结第三段之意。 2 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第二段 3 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第四段 4 求国无危,不可得也——回应第一段总论点,把逐客之过上升到亡国的高度,强化主题。 [思考题] 五 本文反复采用正面论述和反面推理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说理。如 第二段中四位君王“以客之功”是正面例证,“向使”一转,则折入反面推理。 第三段中“用物”与“逐客”、“重物”与“轻人”的双重对比中,也包含着正反论证。 第四段中五帝三王之成功与秦王却客以助仇,也是正反对比论证。 正面论证以强调纳客之利,反面推理以突出逐客之害,一正一反,一利一害,两相对照,是非明显,利害昭晰。细玩全文,正反论证中处处交织着昔与今、物与人、纳客与逐客、利与害、损己与益仇、统一与亡国的鲜明对比,因而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有着无可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0599ac76294dd88d0d26bb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