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端午时节粽香浓 作者:龙玉纯 来源:《北京档案》2011年第06期 每年五月初五,我国大多数地方有吃粽子的风俗。南朝梁吴钧《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农历五月初五诗人屈原自投汩罗江后,常年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于水中,以驱蛟龙。 粽子古称“角黍”、“筒粽”,由来已久。春秋时期,用菰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碱水粽。随着时间的推移,粽子的花样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受人们的喜欢。到了唐朝,粽子更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食品。当时的诗人姚合就写过“渚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的诗句,唐明皇也有“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之句。可见当时宫庭十分流行,民间也很普及。1988年江西省德安县出土的南宋周氏墓里发现两只粽子,这是迄今所见的华夏最早的粽子实物。粽子系在死者右手旁的桃枝上,外皮为粽叶,萱麻捆扎,长6厘米,宽3厘米,现存江西省博物馆。 可以说粽子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它浑身充满“中国元素”。中华民族历来讲究勤俭,端午正值江南的梅雨季节,粮食等农产品难以保存,容易发霉变质,于是,把糯米杂粮等,用植物宽叶包裹,放到开水中多次高温煮透,反复杀菌消毒,以较长时间保存。用苇叶、荷叶、菰叶包粽子,一是取材方便,这些叶子在农村河边容易采集,可谓价廉物美,人人可以享用;二是这些植物叶子香气清新,煮熟后更是清香扑鼻,形式与内容相得益彰。粽子之所以流传至今,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不管家庭贫富,都可以做得起吃得起。富家可以包火腿粽子、肉粽子、八宝粽子等,一般家庭可包红枣粽子、蛋黄粽子等,再贫寒的人家也可以包白米粽子、杂粮粽子等,无论什么口味,大家都一样乐在吃粽中。 历代墨客文人,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关于粽子的绝妙佳句。“万户家中缠米粽,三闾庙外吟君赋”、“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端来一盘大粽子,午阳高照普天庆”、“艾可驱邪,处处庆天中令节;粽能益智,农家逢地腊祥光”、“五日开筵拜玉壶,轻衫团扇记招呼。葛阳酒热金樽暖,角黍蒸香透绿蒲”。宋代杨无咎在齐天乐端午中写道:“疏疏数点黄梅雨。殊方又逢重午。角黍包金,菖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 万水千山“粽”是情,不吃粽子可不行。如今,端午节已是全民法定放假节日,节日里大家在开心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的同时,希望还多多想起那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最好还朗诵一下他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09e7295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882ad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