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之初”的理解 三字经中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一直以来,我对这句话持怀疑态度的。在我看来,人之初为活着,为活得好。据调查发现,有些医生在给妇女堕胎时注意到这样一种情况,胎儿会极力躲闪堕胎工具的伤害。这可以看出即使没有意识的胎儿,为了生存,他会本能的对一些对自己不利的事情做出反应。当胎儿出生一个多月以后,我们做过父母的都知道,有些婴儿喜欢让大人抱着睡觉,不抱着睡,他就会通过不断地哭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孩子到了二岁左右的时候,他就会讨好长辈了,知道通过这种手段可以使自己获得好处。因此,我们可以说,人之初,为活着,为活得好。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人性中一定会存在一些不可消除的弱点,我们可以把人性中的有利因素(暂且这么说,毕竟有利还是不利都是相对的,我们且把对集体有利放到第一位,称之为有利因素)和弱点(也是暂且这么认为)看做一个玻璃管中同等量的水(每个人都有这样一个玻璃管),两边各有一个按压器,把弱点压得越少的人越接近于伟人,相反,就越接近于恶棍。 至于性情,我们甚至可以怀疑人之初性情是否就只有“善良”那么单纯。我觉得,人之初,存在选择,学习选择,性情会影响着选择。人之初,为了自己活着,活得好,人会做出种种选择达到这个目的。这时候的选择主要是以自己有利为主,同时也会通过感受到别人对自己的有利,而通过相同的方式,反馈给别人,比如,父母给孩子喂饭,有的孩子也会学着喂饭给父母,有的也不会反馈,大多数是有所反应的。只不过,所处环境(这里面包括家庭教育)不同造成了面对同一个问题时后天选择上的差异,也就造成了性格上的不同。有的父母对于孩子给自己喂饭会欣然接受,并大家赞扬,让孩子对于这种良好的行为产生愉悦,从而坚持;有的长辈会赞扬以后进行阻止,使孩子不知不觉地放弃了良好的行为。 那么,我们作为教师,抛开学生种种的不良现象的表面,会发现,造成这些不良现象的原因,往往与个人性情和家庭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有些为人处世或面对一些问题做出选择的方式,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已经潜移默化的影响到了他们。所以,我们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就是要引导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做出正确的选择,是与其与生俱来的不良性情作斗争,有时就是与不正确的家庭教育所产生的不良习惯作斗争。因此,我们教师在教育学生时,所面临的是学生个人性情和家庭造成的习惯两方面的问题,我们不仅仅要改变学生,还要将其不良的家庭影响降到最低。 对于学生与生俱来的性情,以及家庭影响造成的习惯。我们采取的教育方法应该是多方面的,但是,有些事情是有底线的,如果学生突破了这个底线,通过惩罚遏制其不良选择是非常必要的。一个人长达以后,在与人相处中,往往会遇到利益冲突,有的人只为自己着想,有的人先己后人,有的人先人后己,有的人舍己为人,这些就是选择的不同,如何让学生长大后会做出正确(暂且把对他人有利定为伟大的)的选择,这就是我们小学老师现在要做的,我们要给学生种下善良的种子。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0f20a3043323968011c92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