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圣谛的定义 (2010-12-22 05:07:28)转载▼ 标签:教育 分类:佛教基础知识 四圣谛的定义 首先解释什么是圣谛:巴利语ariyasacca,即圣者的真谛(ariyassa saccattà ariyasaccàn'ti attho)。圣(ariya),意为神圣的、尊贵的、圣者。谛(sacca),意为真谛、真理、真实。 这四圣谛之所以被称为“圣谛”,《清净道论》中以四种义来解释:1、因为是佛陀等圣者所通达,所以称为“圣谛”。如说:“诸比库,这四种是圣谛。哪四种呢?„„诸比库,这些是四圣谛。这些为诸圣者所通达,所以称为圣谛。” 2、又因为是圣者的真谛,故为“圣谛”。如佛陀在《巴利经藏.相应部》中说:“诸比库,在有诸天、魔、梵的世间中,有沙门、婆罗门、天与人的人界,如来是圣者,所以称为‘圣谛。’”(S.56.3.8)。该经的义注说:“由于这些属于圣者所有的,已被圣者、如来所通达、所宣说,因此以圣者的真谛故,为‘圣谛’的意思。” 3、因为正觉了这些而成就圣位,故称为“圣谛”。如说:“诸比库,如实正觉了此四圣谛故,如来称为‘阿拉汉、正自觉者’。”(S.56.3.3) 4、又因为诸圣者皆是真实故为“圣谛”;诸圣者即是如实、不违如、不异如的意思。如说:“诸比库,此四圣谛为如、不违如、不异如,所以称为‘圣谛’。” (S.56.3.7) (Vm.2.531) 圣谛有四种,称为四圣谛(catàri ariyasaccàni):1、苦圣谛(dukkhaü ariyaccaü);2、苦集圣谛(dukkhasamudayaü ariyaccaü);3、苦灭圣谛(dukkhanirodhaü ariyaccaü);4、导至苦灭之道圣谛(dukkhanirodhagàmin? pa?ipadà ariyasaccaü)。四圣谛是佛陀教法的根本,任何的善法皆为四圣谛所包摄。(M.28) 一、苦圣谛 (dukkhaü ariyaccaü):简称苦谛。即揭示生命本质的真理。苦,巴利语dukkha,由du(下劣的)+kha(空无的)构成。《清净道论》解释说:“此第一谛下劣,是许多祸害的依处;空无,并没有愚人们所遍计的恒常、净、乐、我之性。因为下劣故,空无故,称为‘苦’。” (Vm.2.530) 在《巴利经藏.长部.大念处经》中,佛陀说:“诸比库!何谓苦圣谛?生是苦,老是苦,死是苦,愁、悲、苦、忧、恼是苦,怨憎会是苦,爱别离是苦,所求不得是苦。简而言之:五取蕴即苦。” 根据《巴利论藏.分别论》,苦圣谛是除了渴爱(属于贪心所)之外的烦恼、不善法、三善根有漏法、有漏善法、有漏善不善法的果报、既非善不善和果报的唯作法,及一切色法。即:81种世间心、51种心所、28种色法。(Vbh.206) 苦集圣谛 (dukkhasamudayaü ariyaccaü):简称集谛。即揭示苦生起的原因之圣谛。集,巴利语samudaya,由saü(集合)+u(生起)+aya (原因)构成。《清净道论》解释说:“此第二谛以有其余诸缘的集合作为苦生起的原因,这样的集合作为生起苦的原因,称为‘苦之集’”。(Vm.2.530) 在经教中,苦集圣谛通常指渴爱。如《长部.大念处经》中说:“诸比库!何谓苦集圣谛?此爱是再有,与喜、贪俱,于处处而喜乐,这就是:欲爱、有爱、无有爱。”根据《分别论》,苦之因除了渴爱之外,还可以指一切烦恼、一切不善法、三善根有漏法和一切有漏善法。(Vbh.206-210) 苦灭圣谛 (dukkhanirodhaü ariyaccaü):简称灭谛。即关于苦的灭尽、渴爱止息的圣谛。灭,巴利语nirodha,由ni(没有)+rodha(流浪,旅行)构成。《清净道论》解释说:“因为在此并没有被称为轮回流浪的苦的征途,一切之趣已空故;或已证得灭时,那里便没有被称为轮回流浪的苦的征途;也因与之相反故,称为苦之灭。或作为苦的不生、灭尽之缘故,为苦之灭。”(Vm.2.530) 在《长部.大念处经》中,佛陀说:“诸比库!何谓苦灭圣谛?即是那种爱的无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142976dbd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3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