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知识目标:识记发展的实质,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基本含义。理解发展的普遍性,判断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运用相关原理,说明自然界是无限发展的,结合百年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说明人类社会是永恒发展的,人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 目标 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运用科学发展观观察、分析和处理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树立起发展的意识和观点,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静止观。增强学生对社会发展的信心,树立为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的远大理想和崇高信念。使学生认同并自觉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发展的实质,发展的普遍性 难点:发展的实质,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2分钟) 我们知道,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那么 联系有哪些特点?联系的含义是什么? 正是这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推动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另一个总特征。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是: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二、讲授新课: 一、发展的普遍性 1.自然界是发展的 60页课堂探究:①从生命产生到人的出现,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它说明了什么? ②你认为人类的体质还会发展吗? 从生命产生到人的出现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发展过程。而且这一过程是一个前进的、上升的过程,它说明了自然界是不断发展的。 人类的出现是自然界的一次巨大的飞跃,人类的体质依然会不断的发展 2.人类社会是发展的 纵观历史的进程,人类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有些国家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人类还将进入到共产主义社会。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表明,人类社 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如果我们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后,人类社会还会继续发展吗?答案是肯定的,只要人类不灭亡,人类社会就会不断向前发展。我们以中国为例(61页活动探究) 思考:中国历史的变迁,说明了什么? 中国经历了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 不同历史时期,是在不断的变化发展的,我们把它扩大到全世界,扩大到整个人类社会,我们得出结论: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 3.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每个人的认识都会经历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浅入深的过程。 随实践的不断发展,人的认识不断的发展如对唯物主义的认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天命不可测——人定胜天——可持续发展等 我们从刚才的探究中知道:无论是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的认识,都是发展的,所以我们归纳出发展的一个特点:发展的普遍性。 除此之外,发展是不是只是一时的、暂时性的呢?一个事物是不是今天发展,明天就不发展了呢?不是的,发展是不断的,是永久的。就像我们刚才所说的人类社会进入了共产主义社会之后还会继续发展。人类的认识也是无限的,自然界也是如此。所以我们得出一个这样的结论——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方法论: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二、发展的实质 我们知道了发展是普遍的,永恒的,那么到底什么是发展?我们怎样来理解发展呢? 展示图片:袁世凯称帝 新中国成立 师问:袁世凯称帝、新中国成立都是发展吗? 袁世凯称帝是变化,新中国成立才是发展。那么运动变化是发展吗?运动变化和发展之间有何关系呢? 共同点:都是表明事物不是绝对静止的,承认了绝对运动。 区别(性质不同):运动和变化既有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也有下降的、向后的、退步的改变,是没有方向性的。 发展是向前、进步、上升性质的变化。它揭示了运动变化的前进和上升的趋向性,是有方向性的。所以我们可以从中知道,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 1.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 所有发展都是运动变化,但是反过来就不是了,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只有那些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运动变化趋向才是发展,而发展变化的结果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2.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是那些与客观规律背道而驰,正在日趋灭亡的事物。 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但是对于新旧事物,也有一些人形成了这样的看法,认为①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②目前力量强大,发展速度快,成熟和完善的事物就是新事物③从事物的名称、旗号等表面形式判断新旧事物。 综上所述,事物发展的实质就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发展的意义 问:如果没有发展,我们的世界会怎样? 如果没有发展,世界就不会进步,有了发展才会有缤纷秀丽的自然界,才有生生不息的人类社会,才有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 【课堂小结】 通过探究,我们已得知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因此,我们说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这就是唯物辩证法关于发展的普遍性观点。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22881ae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77f8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