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孝为先

时间:2024-02-02 10:30:20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国文化孝为先

孝是中华文化传统提倡的行为,指儿女的行为不该该违抗父母、家里的长辈和先人的心意,是一种稳固伦常关系表现。所谓「百行孝为先」,反映中华民族极为重视孝的观念。孝的一样表现为孝顺、孝顺等。孝顺指为了回报父母的养育,而对父母权威的确信,从而遵从父母的指点和命令,依照父母的意愿行事。我国的圣哲先贤对孝的论述有很多,中国的传统文化能够称为孝文化。《孝经》曰:仲尼居,曾子侍。 起源

“孝”作为一个伦理观念正式提出是在西周。在西周,孝的含义有:一、尊祖敬宗。施孝(尽孝)的方式主若是祭祀,在宗庙通过奉献供品祭祀先人,尽孝的对象是死去的人,这带有必然的宗教形式。二、传宗接代。在周人看来,先人是我辈的生命之所生,因此,崇拜先人确实是把先人的生命延续下去,生不息。《易经》:“先祖者,类之本也,无先祖,恶出?” 本质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孝不仅是你供养着父母,你们家的马和狗你都养着它们,能说“孝”吗?假设不尊重父母那和养牲口有什么区别?即“孝之至,莫大于尊亲”——《孟子·万章上》

真正意义上汉传统文化里面的孝是以“敬”为前提的,对内心的“敬”最好的表达确实是“顺”,“顺”确实是趋向同一个方向,即“孝顺”、“孝


顺”,因此孝的本质是“顺从”。“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也确实是终身依照父亲的价值取向行事。“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因此教师也是只能认同不能顶撞的,孔子之因此待见颜回其中专门大缘故确实是因为他很乖,不像宰我、子路,他们为难顶撞教师。像西方亚里斯多德的“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决不可能被中国孝子说出。像法国的笛卡儿、英国的休谟、德国的康德。万章上》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要紧内涵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是一个复合概念,内容丰硕,涉及面广。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礼仪。从敬养上分析,要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咱们能够用十二个字来归纳,即:敬亲、服侍、侍疾、立身、谏诤、善终。 一、敬亲。中国传统孝道的精华在于提倡对父母第一要“敬”和“爱”,没有敬和爱,就淡不上孝。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也确实是说,对待父母不单单是物质供养,关键在于要有对父母的爱,而且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真挚的爱。没有这种爱,不仅谈不上对父母孝顺,而且和饲养犬马没有什么两样。同时,孔子以为,子女履行孝道最困难的确实是时刻维持这种“爱”,即心情愉悦地对待父母。

二、服侍。中国传统孝道的物质基础确实是要从物质上供养父母,即供养父母,“生那么养”,这是孝顺父母的最低纲领。儒家提倡在物质生活上要第一保障父母,若是有肉,要第一让老年人吃。这一点超级重要,孝道强调老年父母在物质生活上的优先性。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2a3d519e209581b6bd97f19227916888586b9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