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某一个胡同的故事经历以及文化气息 胡同里的故事,故事里的胡同 “弯弯曲曲的小胡同,有很多有很多弯弯曲曲的故事;弯弯曲曲的小故事告诉告诉我和你,每一座四合院都有一幅看不够的画;每一扇大门都关着都关着一个猜不出的谜,都关着一个猜不出的谜。走出高楼大厦到小胡同去,走进爷爷奶奶的故事里,听一听老北京的回忆,幽长的回忆。”北京的胡同既有阳光灿烂的日子,也有充满历史气息的四合院和老树。走进胡同,宛若走进那个骑着小黄车被阳光照得睁不开眼睛的下午。《胡同的故事》撷取了冰心、季羡林、汪曾祺、王蒙等40多位著名作家关于北京胡同的散文,这些文章无不从一个独特的视角讲述一个北京胡同里的故事。当然,由于居住时间长短及在不同地区的居住经历等原因,每一个故事里的胡同又蕴育着不同的文化气息。 “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赛牛毛。”北京胡同犹如一座座民俗风情的博物馆,其中的每一块砖、每一片瓦片都烙着社会的、历史的、人文的印记,包括各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情趣和邻里关系。汪曾祺写过胡同中的生活感受,说胡同里的房屋“很讲究”,大门上钉着的门钹,门前的拴马桩、上马石“记述着往昔的繁华”;他说这里京腔铿锵清脆、悠扬有致,磨刀镪剪子和卖硬面饽饽的吆唤声,“深邃,还有一点凄清”;他说“胡同居民的心态是偏于保守”,什么事都“忍”着,从来不着急。萧乾、季羡林笔下的胡同更是充满生活的气息,他们“最喜欢听夜晚的叫卖声”——“徐缓、拖长,而且当中必有段间歇”,季羡林说:“这声音把我送入梦中,送到与臭虫搏斗的战场上。”新时代,臭虫几乎绝迹了。但是,胡同里的“烟火味”和小贩的叫卖声却余韵犹存。 北京的历史,北京的风俗,北京人的生活,北京人的幽默感,似乎都蕴涵在这些包罗万象的胡同名中了。老北京四九城的胡同街巷,恰似这座城市的命脉,人们行走着奔忙着,著名小说家赵大年说,“不论哪条胡同,我都有一种回家的亲切感。”北京还有一种文化叫胡同文化,类似上海的弄堂文化,是一个城市的历史印记。素有“文化古城拾荒者”之称的邓云乡教授说,“北京的胡同,碾过数不清的车辙,印过数不清的脚印,对历史来说,它是写不完,说不清,说不尽的”,对他来说,“北京的胡同,留下过数不清的身影,回荡过无数的声音……永远有做不完的旧梦,倾诉不尽的深情”,“一旦推土机来,轰隆隆地一推两推,它便消失在瓦砾堆中了……高楼(所)压着的则是胡同的生命,几百年的历史。” 北京的胡同,那叫个“有文化”“有韵味”。如果“没有胡同,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就塌了半边天”,著名诗人高洪波认为,灰墙灰瓦的四合院彼此相依连成了北京胡同,一条条深邃的胡同记载着历史的变迁。《胡同的故事》就像是记忆中挂满了冰花儿的一扇窗。漫步其中,到处都是故事,这些故事既是历史的见证,又是文化的沉淀。正如著名散文家、《上海文学》主编赵丽宏所言,“这里的胡同,你可别小看了,那可都是藏龙卧虎之地。”其实,说北京胡同藏龙卧虎,并不是指某个胡同中矗立着某座旧时贵族的宅院,而是因为住在北京的很多文学艺术大师都曾落脚“胡同”里。透过文章,我们不仅能依稀地闻到空气中弥漫着那股墨彩的气味,大约还会有一种被浓郁的艺术气息笼罩着的感觉。 “深深浅浅的小胡同,有很多有很多深深浅浅的话题;深深浅浅的小话题诉说诉说风和雨……穿出鲜花霓红到小胡同去,走出弯弯曲曲的老故事……”,正如歌中所唱,北京的胡同里储藏的不仅有历史古物和文化,还有故事和记忆。在著名文学评论家唐达成看来,“小小的胡同里,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和层次,展现了普通人的具有传统意味的文化韵味,它和老北京人一样,透着朴实淳厚的气息。”胡同承载着人们的记忆和独特的文脉传承,还有古都皇城的人文精神和深邃的历史情怀。透过《胡同的故事》,在冰心、季羡林、史铁生、汪曾祺、萧乾、舒乙、宗璞、苏童、蓝翎、肖复兴、梁晓声等众多名家的笔下,我们既体味到了北京胡同深邃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脉传承,更感受到“爱国 创新 包容 厚德”的北京精神。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443a4596a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3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