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千手观音》对于形式美规则的运用探究

时间:2022-04-27 18:17:50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舞剧《千手观音》对于形式美规则的运用探究

作者:暂无

来源:《尚舞》 2021年第2



周桢

【摘要】舞剧《千手观音》中蕴含了大量精巧的舞蹈语言,为观众带来了丰富而强烈的观感。本文从形式美的内涵、《千手观音》中的形式美学、形式美中的舞台秩序入手,讨论舞剧对形式美的应用规则;基于组成舞剧形式美的布景构图、形体节奏、符号隐喻,分别剖析舞剧形式美的体现方式。通过对形式美在舞剧中的契同进行概念性的论证,以此肯定舞剧《千手观音》演化出的形式美学价值。

【关键词】舞剧;《千手观音》;形式美;规则

舞剧《千手观音》中塑造的“观音”形象实现了一种令人惊艳的动态艺术视感,是我国宗教文化精神价值跨领域创新的代表作品,不仅对观音的普世光辉和豁达情怀做了动态呈现,在艺术表达上也丰富了舞剧的创意审美内涵。舞台中“千手”盛放的灿烂视像让人们难以忘怀,在舞台效果上实现了艺术价值和普世文化价值的完美融合,将宗教信仰与人文体验格局中的多重境界进行了同频演绎,为多领域美学元素的融合和舞剧创作提供了鲜明的参考意义。

1.舞剧《千手观音》的形式美体现

形式美是来自于美学的概念,研究领域涉及建筑园林、农业景观、雕塑、书法、绘画、舞蹈、音乐等。形式美是一种体现在感官上的和谐美感,其中涵盖了对调和、节奏、主从、对比、比例、对称等一系列规律的使用,用来对感官元素中一切抽象而又生动的概念进行组合和分割,以此来准确传递出一定的信息。

1.1《千手观音》舞台形式内涵解读

舞剧的形式美让《千手观音》在更生动的形式演绎下,呈现出更为具象的艺术表达效果,而舞蹈能够充分延伸千手观音画像的感染力。观音并非现实中存在的人物,而是人们想象构设出来的一个超然于自然万物的主宰者。所以用形式美的技巧来体现观音的气质、仪态,可以使舞台呈现的画面唤起观众构设观音这一形象时的情感体验,这也是舞剧《千手观音》形式美追求的最终效果。英国形式主义美学家克莱夫·贝尔提出的“有意味的形式”就是在形容这种形式交互的共鸣。他认为,不同的艺术作品中不同的元素以某种特殊的方式,组成某种形式以及形式之间的关系,而这种关系能够激发观众的意向审美感情,这种“有意味的形式”也广泛存在于一切艺术作品乃至自然事物中。当演员的手臂随着节奏频频架起又缩紧时,我们通过形式美的演绎看到了观音神力施展的画面。

1.2形式美中的内容美

形式美是内容美的框架。作为一个具有感官影响力的相对独立的审美体验,形式美在舞剧中承担着维护舞台秩序的重要职能,将舞剧的文化内涵、精神意义、情感信仰、审美规则以具体的舞姿、形态、线条、光感、节奏、韵律呈现给观众,满足了人们感官的审美需求。演员在舞台上一字纵队排列,观众对没有听觉的演员如何起舞十分好奇。舞蹈演员虽然听不到音乐但可以通过地板震动来感知节拍,以达到表演中音乐、肢体的有机统一。这正是该舞剧形式美的灵通之处,它突破了生理的限制,实现了一种跨感官的和鸣,作为一种重要的情感诉求,构


成了《千手观音》感受“天意”、施展“神力”的独特表演风格,甚至这种表演已经成为了“神韵”本身。

2.舞剧《千手观音》形式美的体现方式

2.1布景构图中的形式美

形式美中的“对称美”在舞剧《千手观音》中体现得也较为明显。众演员排成的观音队伍,利用手臂的舞动将“菩萨”周身自带的璀璨“圣光”以肢体形式表现出来,迎合了人们对观音高贵、庄重仪态的印象,着重体现了观音对众生一视同仁的广博胸怀。同时观音形象的对称性也为整个舞台结构划定了中轴线,让整个舞台的布景更整齐划一,促进舞蹈动作和舞台效果互生互补,舞台的布景在演员的舞蹈动作中充满了动态节律,避免了灿烂色彩带来生硬和牵强的视觉冲突。《千手观音》的整体布景构图充分体现了舞台的结构性原则,在抽象与具象、比例与对称、思维与视觉的过渡中找到了观音形象最终的平衡点,将舞台布景层次完美融合在了同一种审美氛围中。

2.2形体节奏中的形式美

《千手观音》的形式不仅体现在舞台布景中,还体现在形体上。黑格尔将美的本质定义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神韵、情感是感性,《千手观音》中优美的舞姿即是这种感性的理性体现。它通过人体动作力度、节奏的变化和动作有规律的走向,让演员在情绪和肢体上对观音普世情怀的表达更为饱满。另外,构成舞剧中形体节奏的除了行云流水的动态舞姿外,也有动态舞姿中短暂静止的造型表现。在“动”与“静”、“动作”与“造型”的衔接中,每位演员双臂在两侧分层次伸出,形成千手观音造型,这除了需要一定的节拍加以规范,更需要舞者本身的情绪对其进行衔接。只有在节拍和情绪的完美融合下,舞蹈的技巧才能够摆脱匠气的局限,从而散发巨大的感染力,让《千手观音》的舞剧风格更为明确,也能让演员的创作内涵得到更高层次的提升。

2.3符号隐喻中的形式美

敦煌莫高窟是我国现存《千手千眼观音经变》图像最丰富、最系统、最精彩的珍藏地,舞剧《千手观音》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敦煌文化。敦煌舞剧的舞姿是对莫高窟壁画中众多凝练的舞蹈姿态的符号化表现,它为敦煌舞派和舞剧《千手观音》的舞蹈动作提供了素材。以春节联欢晚会版的《千手观音》为例,通过演员们四肢的伸缩摆动将菩萨的莲花造型和菩萨千面千手的超然能力表现出来,超越了既有舞蹈艺术对“千手观音”的理解与表达,突出了观音的安详端庄、高贵肃穆以及慈爱苍生的宗教情怀,唤醒了人们内心深处对生命价值终极归属的关心和思考。《千手观音》不仅将敦煌舞姿做了细致入微的精湛演绎,更打破了传统审美惯性,塑造了更为鲜活生动的“观音”形象。

3.形式美在舞剧《千手观音》中的契同探究

3.1舞剧《千手观音》中的美学综义

舞剧的美学并不局限于某一类传统、特定的舞台元素中,而是体现在构成舞台主观与客观、具象与抽象、反思与升华关系的元素中。舞剧美学能够根据舞剧的情感文化以及叙事主题对舞剧延伸出的情感做艺术化处理,做到舞台视觉效果和审美体验的有机融合,从而让普遍、零碎、抽象的情感价值通过舞剧美学的力量被塑造得更为丰满和震撼。作为深具民族特色和文化蕴涵的宗教文化表征,观音形象本身具有相当深厚的世俗关怀,强调仁爱精神,旨在普渡众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展纲要》曾经提到:“各民族在他们的遗产中发现了自然和文化的遗产,


有形和无形的遗产,这是找到他们自身和灵感源泉的钥匙。”敦煌舞剧中形神兼备的舞蹈形式正是发现我国民族文化的钥匙,是对我国宗教文化信仰精神内涵的形式化表达。

3.2形式美在舞剧《千手观音》的跨领域迁移

敦煌莫高窟中的千手观音画像呈现出了观音形象的静态美,而《千手观音》舞剧则呈现了观音形象的动态美,其所蕴含的形式美利用人的审美规律引发人们探寻美的意义。舞剧《千手观音》在舞台视觉布置上,结构十分紧凑,所呈现的并非是单一的个体美感,而是一种组合式的美感。它打破了美术学意义中宏观静止的形式美,升华出精致动态的舞台形式美,不仅将人心目中的观音形象作了具体的表现,还着重塑造了观音散播普世光辉的佛性之美。这种由表现、体验、反馈、对照构成的全维度跨领域迁移,也使《千手观音》形式美中的情感价值得以流动和传播,让敦煌艺术的表达更有张力,为宗教传达的精神价值增添活力,使观音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更具生命力。

3.3舞剧《千手观音》形式美的呈现效应

在形式美从美术学向舞台艺术迁移的过程中,舞剧的舞蹈美分为内容美与形式美两种形态,打破了形而上学审美观的局限,实现了最直观、最恰当的艺术整合。在对形式美法则的运用中,也将佛教概念中的因果关系体现得十分清楚。在构成舞台效果的过程中,形式美的创新应用与发展,与舞剧的表现力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统一的,从而能够在个别美的形式中抽象出某种富有美感的共同形式特征,达到舞台与观众在情感上和审美上的和谐与共鸣。虽然这种特征以抽象的形式存在,审美意味朦胧,且审美感受不确定,但正是这种十分微妙的美学功能让形式美的运用范围得到了扩大,能够更真切地传达出抽象的艺术情感价值,并将舞台形式美的呈现效应推向更高维度、更高层次。

4.结语

舞剧《千手观音》最值得关注的艺术特征就是其对观音形象的动态塑造,编舞者突破了社会现实所狭定的艺术格局,对人类情感思想中更为宏观、神秘和抽象的概念进行了客体化再现,即对观音这个神仙形象进行了更为全面的刻画。因此,在舞剧《千手观音》的舞台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多领域元素构成的形式美。这是一种对舞台视觉的创新,更是对舞剧创作陈旧格局的突破。舞剧《千手观音》在为广大观众提供更高层次审美体验的同时,也为我国的舞剧创意提供了新的设计经验和舞台创作法则。

【参考文献】

[1]杨芳.当代敦煌舞剧的美学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2]陈文文.山西民间舞蹈的形式美初探——以《一把酸枣》为例[J].北方音,2019,39(21):234-235.

[3]苏仲霓.论舞蹈语言的形式美[J].当代音乐,2016(07):81-82.

[4]贡晓晓.舞蹈创作中的内容美与形式美[J].大众文艺,2019(06):152.

[5]李永明,李媛.情之所至,舞之于形——浅谈舞蹈编创的内容美与形式美[J].戏剧之,2016(14):173.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现代国际设计艺术学院)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537e1e613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5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