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而有“道”方为严师 俗话说:“严师出高徒”,此话原本指那些能工巧匠向徒弟传受技艺时,从高处着眼,从细处入手,严格要求,力求做到精益求精、尽善尽美,从而让徒弟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后来“严师出高徒”一说被广泛转借到教育行业,这本来也无可厚非,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有很多人曲解了严师之意。在几十年的教育生涯中,笔者发现“严师”比比皆是,时至今日,目睹“严师”仍不乏其人,不禁感慨万分,随即直抒胸臆,以供商榷。 何谓严师?笔者认为一个重要的评价标准就是看看是否出了高徒,如果你没有培养出高徒,那便算不上是严师。真正的严师应该做到言而有度、严而有道、道法自然。然而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自诩为“严师”者,硬是违背了素质教育的本质,为自己的主观错误行为打起了幌子。透过现象看本质,现在我们不妨解开所谓“严师”的面纱。 首先,“严”不应该是“粗暴”的代名词。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不能因为孩子的点滴错误,动辄就以武力相威胁。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学生如果真的犯了错误,教师要及时予以适当的的批评、指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我想学生是会接受的。遇到学生犯错误时,教师既要有耐心,又要宽容,严与爱统一起来,才能收到好的效果。而武力惩罚则往往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许多研究已经证明,在暴力惩罚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其暴力倾向特别明显,将来对社会的危害性就大。笔者曾目睹过这样一幕:一位幼儿园的小男孩因为不听老师的劝告,随意爬滑梯,所以老师就将他的小屁屁打了几下,他竟然好不服气地说:“我就爬,你管不着!”老师又生气的将他的小屁屁打了几下,他更是很强悍的嚷嚷道:“我要找很多人来打你!”我为之惊愕,他毕竟才是一个五岁的孩子!诚然,孩子的缺点与孩子的家庭环境有关,但是面对天真的孩子,这位“严师”的行为是否过于简单粗暴呢? “严”更不应该是“冷酷无情”。有这样一位男教师,从教近30年了,由于特别严厉,教学成绩一直不错。他平时不善言谈,也从不打骂学生,然而只要上他的课,学生就像老鼠见了猫一样,既不敢动也不敢言,那课堂纪律可真叫好。他从不跟学生交流,也不跟学生说笑,如果那个学生课堂上有点儿小动作,他就用那一双利剑似的眼睛向其投射出冰冷的目光,直到瞅得他一动不动、毛骨悚然!他练就的这一功夫真是奏效!据说这一绝招就叫“心罚”。直到现在,他的一位参加工作了的学生见了他还绕道走,原因就是怕遇见他的目光。此法笔者不敢苟同,试想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就会严重受挫,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岂不成了空谈? “严”当然也不应该是以片面追求高分为目的。曾几何时,基础教育战线盛行着一种共识,那就是:谁教的 学生考试平均分数高,谁理所当然的就是严师。如今,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广实施,原先的百分制逐步被等级考评制度取代,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然而对“严师”的错误认识依然根深蒂固。笔者熟悉的一位女教师曾是镇上赫赫有名的“严师”,她所教的班级的考试成绩在全镇名列前茅,他对学生的“严”也是全镇有名的。譬如,如果在某次考试中有位同学本来能够得100分,而结果得了99分的话,那这位同学也要受到严厉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53ee3090740be1e650e9a4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