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后讲评课,让学生爱上写作课 最近,参加了一次作前指导课的作文教学课堂比赛,折磨了一个月 我选的的教材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的《成长的烦恼》。为什么选这个教材呢?两个原因,首先是烦恼的话题大家有话写;其次,六年级的学生写得快些,容易掌控。具体的设计环节这里不赘述,并非排斥作前讲评,只要得法,对于孩子的写作的成长是很有价值的。对我而言,经历这样一次的历练,更加坚定地朝着作后讲评课,大踏步的往前走。 这次比赛属于作前指导,或者带有作中指导的形式,每一种形式无所谓好坏,只要合理,都可以成为一把利器。就像练习武功,少林、武当、峨眉等派的,任何一派的武功只要潜心修炼,都能成为武功高手。为什么我们会选择作后讲评课呢?首先,是源于有管大的引领,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其次,作后讲评课有着先天的优势,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教学,针对性强。 去医院看病,医生会询问病情,开具检查单据,待所有的信息汇总之后,进行最终的诊断,开出药方。这是必要的流程,一旦颠倒了,你是病人,你愿意吗?先诊疗,再开药方,这样,就有针对性,疗效明显。作文教学课,何尝不是这样?作前指导课,无论如何精彩,都是没有目标的航行,前途如何,生死未卜。比起作前指导课,作后指导课的教学目标指向性更明确、更集中,教师针对学生作文特点,可集中发力。作后指导课,贵在“指导”上,教师要认真研读学生的作文,寻找共性的话题,辅以相应的教学策略,系统地进行教学。 一 作后指导课,并非灵丹妙药,一针见效,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师不断研读学生的作文,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每一节作文课,都需要小步走,不停步。 一、指导内容少而精 经常有人问管老师,这节课后,你希望学生的作文水平长几分?管老师一般是这么回答:“我希望学生的作文水平长进0.5分左右。”这并非是管建刚谦虚之言,而是由作文指导课的教学内容所决定的。一节课所能指导的内容非常少,贪多的结果必然是没有指导效果。 学生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总会出现诸多的问题,这是非常正常的,一节作后指导课肯定无法全部解决,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当下的写作水平,合理的选择,给予学生最需要的写作指导,逐渐形成了作后指导的训练系统。指导教学内容少,并不代表指导效率的低效,教学内容少就有更多的时间,把指导内容教透,不至于蜻蜓点水,流于表面。面对学生的作文,选择适合学生当下写作水平的教学内容,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具有普遍性,这样呈现在课堂上,才能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获得共鸣;其次,具有阶段性,能在学生不同的写作水平上,呈现可接受的指导,过高、过低都是不恰当的。最后,具有操作性,能以非常活泼、趣味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乐于学习,潜移默化地内化。 听过管建刚作后指导课的老师都有这样的体验,他的课堂教学内容简约到极致,但是训练很有方法,学生很受益。管老师的课例《作文:打开你的心眼》,是让学生写一件爸爸妈妈关心我的一件事,由于班级学生的写作水平一般,因此,管老师在简单了教孩子作文需要剪裁后,引导在作文里写出自己的心里想法,并且辅以训练的环节。 管老师课例中的环节,看似很随意,其实是蕴藏着他对作后指导的思想,对学生写作心理的理解。他从来不期望一节课能解决写作中的大问题,写作从来是系统工程,每节课的指导内容越精细,越能体现教师对学生写作的研判。我一直记得管老师说,要上好作后指导课,必须要潜心研读学生作文三年,这是基本功。的确,教师只有不断提升对学生作文的审美,选择作后指导课上的内容才能做到少而精。 二、目标训练趣而透 作后讲评课的内容少,并不代表训练目标的价值缺失。相反,正是讲评内容的精练,才使训练目标的定位更加精准,训练的深度才更加深厚。作文指导离不开教师创设的训练环节,训练的目标必须小,训练的过程必须深,并且有条不紊地推进,这样,一堂作后讲评课,就能带给学生写作上的收获。正如管老师说,作后讲评,小步跑,不停步,训练才能透。 每个课例,管老师都有非常明确的发力点,集中贯穿整节课,为的是每个训练点都能教透。在《寻找爱的细节,删掉爱的口号》的课例中,管老师从题目入手,直观地让学生感受“好的题目很朴素,有自己的个性。真我,就是美。”这里也在告诉学生,写“爱”并不需要直接表达,含蓄、自我才是好题目。随后,管老师出示了八句学生语言,从这些细节中感受父母的关心。学生的语言,是经过精心挑选,有父母的关心、有父母的自责;有使用一个词的,有连续展示多个的„„多角度地考虑了学生写作的思维,具有很好的指导性。当然,正如管老师说的,看出伙伴作文里的细节,不难。难的是,看出生活的场景中的细节。管老师创设了简单的情境,让学生找找爱的细节。最后,针对学生表达的直白,管老师教孩子要删除爱的细节,力求含蓄。本课例以“感受爱的细节——寻找爱的细节——删除爱的细节”为线索,巧妙地抓住《爱如茉莉》这篇课文,贯穿这个教学,找到问题所在,教学力集中。 五分钟训练是好玩的,但连续进行三十分钟的训练,大部分学生是很难坚持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590a12dd5bbfd0a78567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