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教育社会学的学科要素 1、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从三个层面上揭示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在认识论层面上,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社会现象;在目的论层面上,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与社会互动的机制及协调发展的规律;在选择论层面上,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现实中的教育社会问题。研究对象的三个层面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因此,可以在整体上将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确定为通过对教育社会现象,尤其是对教育社会问题的研究来揭示教育与社会互动的机制及协调发展的规律。 2、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内容? 答:(一)教育与社会结构、社会变迁的相关 (二)教育与区域社会之间的相关 (三)学校体系内部的各种社会关系 (四)班级组织内部的各种社会关系 第二章 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 1、教育社会学研究取向修正阶段的表现? 2、规范性研究方式确立的背景及其意义。 3、证验性研究方式确立的背景和意义。 4、冲突论教育社会学学派和解释论教育社会学学派各包含哪些分支学派?(1)功能主义,其早期代表人物有英国的H.斯宾塞、法国的迪尔凯姆等;当代的代表人物有美国的T.帕森斯和R.H.特纳,英国的B.伯恩斯坦和E.霍珀,法国的P.布迪约该学派认为,社会犹如一台机器,它的各个组成部分都互相关联,任何一个部分的变化都会影响到其他部分;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实现社会的和谐和进行筛选;主张通过学校进行道德教育,以使个人社会化,成为一个社会的人。 (2)冲突学派。代表人物有美国社会学家W.沃勒、S.鲍尔斯和H.金蒂斯等,冲突学派认为,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功能是再生产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即再生产未来的劳工被异化了的意识;资本主义的教育和经济之间有一种互惠关系;教育制度正是通过一种貌似公平、客观的英才教育机制把人们安排到不平等的经济地位上,从而使经济不平等合法化。 第三章 社会结构:教育格局的规定因素 1、简述不同社会经济结构背景下教育职能的演变。 原始社会教育的功能模糊;奴隶、封建社会教育的政治功能占主导;近代社会经济功能是教育的核心功能;现代社会育人功能和社会功能达到统一。从教育功能的历史演变来看,育人功能是教育内在的、本质的功能,社会功能是教育派生的、外显的功能。 2、简述不同文化结构对教育取向的影响。 3、简述不同政治结构对教育控制的表现有何不同? 第四章 社会差异:教育机会不均的主要根源 1、结合实际,谈谈地区差异对教育机会的影响。 我国我国现阶段省市自治区间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两个重要特征: • (一)是各省市自治区发展水平所属层次一般较为稳定, • (二)是不同层次间差距逐渐拉大。 地方政府的公共教育投入、群众的家庭教育支出、地区的地理自然环境及文化传统与教育价值取向——综合地决定着地区的教育机会状况,不同地区在上述诸方而因素的总体差异终将导致地区间教育机会状况的失衡。 地区间教育机会状况失衡,表现在两个方面: 1 首先表现为就学机会实际享有上的失衡 2 地区间教育机会失衡表现在儿童入学后所能享受到的教育资源上。 2、简述阶层差异对教育机会反差的影响。 3、简述性别差异所致教育机会偏斜的主要表现。 第五章 社会变迁:教育变迁的根本动力 1、试分析社会转型期的社会混变对教育失范行为的影响? “体制混变”指的是这样一种局面:新旧体制同存于世,既相互耦合又相互冲突;同具功能,时而相互弱化时而相互强化。从分析的角度来看,混变中的社会体制含有新旧两部分。而从综合的角度来看,混变中的社会体制既非完全的新体制,也非完全的旧体制,而是一种大杂烩,其不同部分之间相互矛盾与冲突的现象之普遍,整合程度之低,常使“体制的权威”荡然无存。 社会体制混变很少有不引发教育体制混变的。 首先,社会体制混变会致发“非教育的”乃至“反教育的”教育失范。 社会体制混变也会致发“非文化的”乃至“反文化的”教育失范。社会体制混变还可能致发“非社会的”乃至“反社会的”教育失范。与此同时,社会体制混变也可能间接诱发教育失范,其依据是任何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对教育均具有相应的“氛围效应”。社会体制混变很容易导致教育系统对社会的认知形成“混乱”、“无序”、“无科学性可言”之类的“刻板印象”,并在其自身变迁过程中不自觉地、有时甚至是自觉地逐渐形成“跟着感觉走”的“风格”,出现许多非规范的、非合理的行为,结果使得原本的一些有计划的变迁也常常带有无序的有计划变迁或有计划的无序变迁的色彩。 第六章 教育中的基本社会角色:教师 1、结合实际谈谈学生差异对教师权威的影响。 2、结合实际谈谈对教师双重角色及其角色冲突的理解。教师角色十分复杂:教师对个体而言是职业;对社会而言是教育者;对学校来说是受雇者;对校长来说是下级;对其他老师来说是同事;对学生来说则是一个知识权威。 二、教师角色冲突 教师是承担着多种的角色的,并且这些角色有着相当大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角色冲突几乎是一件不可避免的事情,这种冲突既可能发生在几种不同的角色之间,也可能发生在教师角色和承担这种角色的情景之间。 第七章 教育中的基本社会角色:学生 1、结合实际谈谈对菲兰关于学生多重世界和越界行为的四种类型的理论的认识。 2、为什么学生会形成同辈群体?同辈群体有何功能? 同辈群体:处于同等社会地位的同代人组成的小群体 (主要指儿童、青少年的非正式群体)形成同辈群体的主要原因在于为了满足其在家庭与学校中得不到的各种需要,特别是平等的需求。 学生同辈群体主要有两个功能: 保护功能。保护功能是指同辈群体可以使学生个体少受或免受成人世界的伤害,表现为同辈群体提供了一种平等互助的社会环境。 发展功能。发展功能是指同辈群体对学生社会能力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例如,同辈群体有助于发展学生表达自我的能力、展现自我的能力、相互沟通的能力、竞争与合作的能力。 3、结合实际谈谈美国学者克拉克同辈文化的三种类型观的表现与意义。 第八章 教育中的主要社会组织:学校 1、结合实际谈谈学校组之间分层对学生自我期待与发展的影响。 2、分别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分析学校组织有何特性? 对学生而言:规范性组织: 以学习规范、行为规范来控制。 主要是根据教育活动本身作用来,社会要求内化到个体身上,这原则上要求以说服或感化为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强制性组织 规范性是以一定强制性作为前提的。 学生作为“学校组织的成员” 是外部“逼迫”的结果(义务教育)。学生角色是一个非自愿的角色,在学校组织中被制度地规定作为教师权威的服从者,学生无权利自已决定是否“脱离”学校,无法改变自已在学校组织中的服从地位。 现代社会学校并末根除物理的威逼手段。体罚或变相体罚在各国都存在。训斥更是家常便饭。可以说仅次于监狱之类的管制组织与部队之类的军事组织。 特别是当教师以精神手段说服学生无效时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采用物理手段。师生冲突往往发生于此时。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5dd6024b52acfc789ebc93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