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 教育 试卷 习题 文档 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 “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苏教版教材中选编的这篇课文是根据陶行知的《手脑相长歌》改写的一首儿歌。语言通俗,寓意丰富,读来给人颇多启示。陶行知先生曾说:“我以为世界上最有贡献的人只有一种,就是头脑能指挥手指行动的人。”他还说:“一个人要有贡献于社会,一定要手与脑缔结大同盟。然后,可以创造,可以发明,可以建设国家。”由此可见,“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但审视我们的教育教学,特别是自然教学,手脑并用却被许多人忽视了。 1、教师动手,但学生没动手。 赞可夫把“发展”理解为观察力、思维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三个内容。他说,现代社会需要“手脑并用”的人,并认为实际操作能力是学生发展的主要因素。主张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亲自进行设计,亲自动手操作,认为实际操作的过程就是学习和“一般发展”的过程。而在我们的课堂上,却常常有着这样的现象:教师手中拿着一件比较贵重的实验器材(或容易破损的实验器材),作着演示和讲解。学生目不转睛地看着、听着。试问,作为实验科学,学生失去动手、失去操作、失去感知,失去实践,怎会出产生真知呢?据说,在美国儿童博物馆,没有“请勿动手”的牌子,相反他们还创造条件,让儿童参观时,动脑、动手,甚至动脚。可我们的课堂怎么了? 2、教师动脑,但学生没动脑。 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可在我们的课堂上,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天经地义,似无异议。我们还常看到,在实验课上,当学生的实验结果和书中结论不一致(或实验操作步骤不熟)时,许多教师会走过来“主动地”讲解。在这过程中,老师着实动了不少脑子。要精心地设计,引出问题;要细致地辨别,导出结论。试问,难道这些过程,必须要教师亲自动口、动手,学生才能完成吗?实验问题老师给出,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何从培养?实验假设老师给出,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何从培养?实验设计老师给出,1 精品 教育 试卷 习题 文档 学生停留于实验模仿,实验创新的能力的何从培养?推理过程老师给出,学生分析推导的能力的何从培养?实验结论老师给出,学生概括综合的能力何从培养?学生的脑子主动地动起来了吗? 3、学生动脑,但没有动手。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说:一个人如果亲自看过(尤其是动手做过)一次解剖人体,那么,他“较之读完详尽的解剖学,可是实际从来没有看见过解剖的人,他对于人体各部分的关系一定知道的并记的准确得多。”然而,在我们的教学中,许多人把实验性很强的自然科学变为空头的理论课。下面是一组教学中的常见现象: 现象1:学生叹息,实验课又不上了。 现象2:同学们,把课文看一看,并把结论划下来读一读、记一记。 现象3:围绕这一问题,同学们有很多实验假设和设计,课后自己去验证一下。 我感觉教者似乎忘记了手也是认识的器官。读一读,记一记实验结论,实验课就这样不上了,教学任务就这样完成了。课堂上,好不容易提出这么多实验假设和设计,真正的动手实验却放到课外。真的会有学生课后会去实验验证吗?真正自己搜集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成才的我知道有爱迪生,不知道还有谁。只进行实验设想,没有实验验证,不等于是空想吗? 4、学生动手,但没有动脑。 从小学到中学,每一次实验,课本和教师都给学生提供了实验设计,准备了实验器材,列出了实验步骤。这样的实验学生按部就班,仅有实验过程,没有实验思考。实验是为了完成实验报告,实验仅仅停留于模仿,根本体现不出学生的自主设计、自主探索、自主发现,失去了实验的真正意义和根本目的。试问,没有创新的实验,怎有创新的结果。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当前我们的自然教学,严重束缚了学生手脚,分离了学生手脑。要适应学科特点和顺应时代要求,提高自然教学质量,必须进行针对性地改进。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62b8e4c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94a0a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