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解李安

时间:2023-03-20 09:29:1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解读李安

[摘要] 李安是当今国际影坛最具影响力的华人导演,其影片在东西方都得到了很高的赞誉。不论是华语片还是英语

片,李安在电影中都极为关注人情人性。李安的中国文化背景,以及在西方多年生活和拍片的经历,使得他具有了“世界人”的眼光和胸怀来关照东西方文化,他的影片也具有了独特的文化品格。

身为中国电影界的一分子,感到很骄傲。我拍的电影,包括我拍的外国片,都跟我的中国文化的养成、眼光有关系。中国文化的养料是我的老本。现在世界的认识让我们重新体验过去。当拿世界的眼光来检验的时候,你会反省。有时候从里面往外看,有时候从外面往里看,看得会更清楚。这是一个发展的年代,也是一个反省的年代。——李安

李安无疑是当今国际影坛最具影响力的华人导演,大概也是唯一能在东西方世界里游刃有余地行走的华人导演。1991年执导第一部长片《推手》以来,李安就像穿上了红舞鞋的舞者,在影坛舞出了一曲又一曲的华章:1993《喜宴》,1994年《饮食男女》,1995年《理智与情感》,1997年《冰风暴》,1999年《与魔鬼共骑》,2000年《卧虎藏龙》,2003年《绿巨人》,2005年《断背山》,2007年《色.戒》。1610部电影,除《与魔鬼共骑》和《绿巨人》 不那么优秀外,其余都可以说是杰作。这8部电影赢得了无数奖项,其中有两尊金熊,两座金狮,一个奥斯卡最佳导演,一个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获得奖项当然是对导演李安的一种承认,而那些美妙的电影才是对这位6年赋闲在家、37岁方执导第一部长片的导演的最好褒奖。

李安为什么能自由游走于东西方,拍出的电影为什么既叫好又叫座,既能得到大方之家的赞赏又能取悦大众的眼?他好像握着一个神奇的宝盒,里面的神力帮助他实现了别人望尘莫及的成就。这个儒雅的中国男人和他的电影一定有其独到的地方值得去解读、破译。 李安电影中的人情人性

李安电影最抓住人心的是他对于人情人性的关注,不管是华语片还是英语片,这也许是他能游走于东西方的一个重要原因。东方,西方,芸芸众生,只要是红尘中人,都会迷恋深藏于琐碎生活、僵硬面孔下面的人之至情,人 之至性,概莫能外。“父亲三部曲”的《推手》、《喜宴》、《饮食男女》表现的是东方家庭中的伦理人情,《理 智与情感》则是英国18世纪的婚姻家庭; 《断背山》是美国六七十年代的同性恋题材,《卧虎藏龙》又是中国古代江湖侠客的儿女情长。人情人性是没有时空的界限的。“父亲三部曲”可以说都是体现了李安对中国家庭伦理、中国人的血缘亲情的深切理解和绝妙表达。中国已经走上了现代化的轨道,但传统的宗法观念、亲情观念仍然是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不堪承受的压力,而且那是多么温暖、多么亲切的压力,令你无法决然地反抗和抛弃。李安最开始的三部电影称为“父亲三部曲”,可以说是释放了自己在成长时期和父亲的紧张关系。身为中学校长的父亲,他的良好的期许让儿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得到的却是无边的挫败感。

《推手》中娶了美国媳妇的儿子为了尽孝,把父亲接到美国共享天伦。但家庭中的代际冲突、文化冲突却把儿子搞到快要崩溃,矛盾的解决是父亲搬出儿子的家独自居住。《喜宴》这部电影内容更为丰富,电影语言的运用也更加流畅。儿子在美国和同性恋男友过着安宁幸福的生活,台湾的父母却等着抱孙子,儿子万般无奈,只好搞个假结婚,不依不饶的父母还从台湾赶来参加婚礼,于是一切都乱了。父母觉着一切都是天经地义,自己付出的是满满的爱,他们不知道这份爱在儿子那里却是多么沉重的压力,儿子也有对策,就是一贯的阳奉阴违。电影中有一个场面,儿子去父母房间磕头,母亲拉着儿子的胳膊咬,父亲回忆着儿子小时候的模样,而儿子早已是脱离父母的独立个体,没法再承受父母对他如此亲昵的态度。正是如此难以撇清是非黑白的亲情,才让人们在新观念和旧传统里不知何去何从。《饮食男女》讲的是父亲和三个女儿的故事,阐述了家庭问题和新旧冲突的主题。这个家庭每周末的家庭晚餐是每个人必须参加的,面对一桌子例行的山珍海味,女儿们并没有太多的感觉。女儿总是要嫁人的,在某一天,一个个都收拾了衣装,随一个陌生的男人走了,这个家庭终归是离析了。有趣的是父亲也为自己找到了归宿,和女儿的同学结合了, 这是父亲在变化中主动寻找的出路,是对家庭注定离析的理解和应对。家庭里似乎时时有冲突有矛盾,但在这些的下面,实是浓浓的亲情——父亲在尝女儿做的菜时,恢复了丧失已久的味觉,生活的滋味又回来了。这三部电影的情节都是波澜迭生,矛盾层层推进,最终矛盾的解决,都是在爱的名义下达成的妥协。只有宽容、谅解、变通,才能在 传统和现代、个人和社会、东方和西方之间搭起桥梁,才能实现和解。

《理智与情感》改编自简.奥斯丁的同名小说,同样是关注婚姻和爱情,李安在这部电影中更多地融入了节制、隐忍与热情、奔放这种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对比的叙事。节制和隐忍释放出了极大的能量,而热情和奔放却必须经过痛苦的涤荡甚至死亡的洗礼,才能获得生命和心境的平和和安宁,获得完善的人格,得到生活真实的幸福。

《卧虎藏龙》中的爱也是十分辛苦,李、俞之爱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深,但鉴于对亡友亡夫的尊重,一切都止乎礼仪,又是一种理智与情感的矛盾。李慕白不能练神还虚,欲望还在蠢动,所以他被玉蛟龙掀起了情欲,正是这种对爱的背离,欲望的不满足最终反噬到自身,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

《断背山》的处理显示了李安东方式含蓄的力量,同志电影是很不好处理的,弄得不好就像是猎奇。李安用东方人的情感来处理,把重点放在人物情感的依恋上,那种相恋却不能相守的痛楚非常动人。有人说这是女人第一次被男人的爱情打动,其实全世界都被打动了。

《色.戒》这部电影很好,可惜被媒体搞坏了。一部文学作品,如果先看评论再看原著,那就被看坏了。一部电影,先被媒体轰炸,网络上剧照、视频,杂志里原著原型铺天盖地往你眼睛里钻,等电影出来时,你早已什么都知道了。总之,电影的调子太暗了,尽管有绚丽的服装和布景,也难以敌住那份暗。而且,女人那点可怜巴巴的爱情,用这样的题材来表现,太极端了一点。倒是易先生那样一种复杂的人性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在这里我们方能看到熟悉的李安——即人性的细腻解剖和一贯的宽容精神。

李安的电影似乎都离不开人情人性,他最能拿捏人们情感深处最柔软的一角,现代社会的匆忙节奏,让人们从心灵到眼神都起了老茧。但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此情非关东方西方,饮食男女,人之大欲,谁人能免。情感的挣扎,乃


是人心最深层的挣扎,而在这挣扎中,人性的复杂性也尽显无遗。李安正是怀着对人情人性的深刻的理解,在他的一部部电影中对这一主题做出了独到的诠释,他的态度是宽容的,他没有去批评任何人。矛盾的产生,悲剧的产生,责任也许都不在某个具体的人,而是社会。李安的电影是美的,是好看的,但看完后实是一点也不轻松,它会激起你对 生命有所思索。 文化的力量

“文化的力量”在这里有两层含意,一是李安电影里表现出的文化品质、文化追求,二是李安本人的文化背景、文化素养对他成功的影响。李安在好莱坞拍片,他的电影是有娱乐性和商业诉求的,但他的电影更重视文化内涵,使影片在具有独特戏剧性张力的同时又具有十分厚重的文化韵味,无形中增强了观赏性和娱乐性,也提升了影片的艺术品位,从而给观众以多方面的启迪和思考。

“父亲三部曲”中父亲的身份设置就很具匠心,分别是太极大师、军人、国厨,前两位都擅长书法,武术、书法、美食,这些都深具中华文化的意味,《饮食男女》中父亲做菜的缤纷镜头的铺染,俨然是一篇关于中华美食的“汉 大赋”。《卧虎藏龙》里大漠、竹林、武当绝顶的外景,飘忽轻灵的武打镜头,以及儒家的礼仪观念,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使得这部电影东方文化韵味浓厚之至。《理智与情感》中十八世纪英国上流社会的社交、礼仪,黑云压顶的 旷野,使得这部英国电影韵味纯正,征服了西方观众。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虽然在今天商业化社会必定要有商业诉求,但艺术是要有品格的,导演是要有立场的、有精神的、有关怀的,不能为钱而钱,为娱乐而娱乐。反观大陆这几年的一些所谓大片,除了赚钱以外几乎什么都没有了。有的居然是为了获什么奖而拍,拍摄程序是先去猜那个奖都喜欢一些什么元素,然后编一个故事,将这些所谓获奖元素装进去,再找一些国际知名演员,花一大把钱,电影就出炉了。这样拍出来的电影有什么价值呢,能予人什么精神享受呢。而更为可笑的是,这些为获奖而拍的电影,结果什么奖也没有得到。在这样的背景下,李安的电影显 得弥足珍贵。他关注人的感情、人的欲望,关注人性的挣扎,人性和社会伦理、社会道德的冲突,关注家庭的矛盾,关注传统伦理观念在现代社会的困境。艺术家就算不站在彼岸世界,也是应该向彼岸世界望的。

李安在台湾生长,虽然长期在美国拍电影,他的文化之根是在中国。李安在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的致词中特别强调,他深受中华文化的熏陶,虽然执导的是西方电影,但自己的眼光和思路“其实是很中国的”。由于没有“文革”这样的历史隔断,台湾对传统的继承要比内地紧密得多,在台湾传统教育下长大的李安身上表现出来的是儒家的文人气,所以许多国内的电影理论家都以一个儒家词汇来形容李安——中庸,即他和他的电影的那种不疾不徐的节奏把握,不温不火的调度功力。温厚绵长,沉得住气,不卑不亢、不急不躁,显示出很强的内心。几乎在所有的影片中,李安讲故事的方式,都具有中国传统的隐晦细腻的叙事风格,哪怕是《断背山》这样的西方人同性恋题材的电影,都是运用母体文化的思维和审美方式,跨国界地诠释人类的内心世界。

李安的成功充分说明,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传统与现代、民族与国际,并不相悖,反而可以相辅相成。关键不是处于什么文化背景,而是有没有文化。有了文化,就有了理解力,就不但能理解本民族的文化,也能理解其它民族的文化,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就有了文化的自信和文化的高度。所以,李安能用东方人的审美理解去拍西方的文学典《理智与情感》,一样的气韵悠长,而为西方人接受。并且他还能以东方人的智慧去审视西方的社会生活,《断背山》的故事在李安的诠释下更有了人性的深度,其悲悯的目光和宽容的态度,使这个非主流的电影成为电影史上的一块里程碑。

“世界人”的胸怀和视野

李安能在电影创作中自由地游走于东西方,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世界人”的身份,这是其他华人导演没有的优势。李安1978年考取美国依利诺大学戏剧系,后来又到纽约大学学习,获得了电影硕士学位。1984年毕业后留在美国发展,而后是众所周知的长达6年的“霉运”。“霉运”中的李安没有放弃对电影的钟爱,而是积极准备,不轻易言弃。终于造化开眼,1991年谷底翻身,拍摄了一部部精彩绝伦的电影,一直至今。这样算来,李安在美国已经有30了,他对美国社会有深入的了解,拍纯粹的美国题材的影片没有障碍。再有,李安在美国学习电影,在好莱坞拍片,他对好莱坞的拍片规则、制作模式十分熟悉,他将这些东西和自己的文化趣味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就拍出了既有东方神韵,又能被广泛接受的电影。比如,他的电影善于营造矛盾冲突,这一方面和他学过戏剧有关,而好莱坞电影也特别讲究矛盾的设置和解决。但李安在运用这些规则时融入了自己的特点,比如他电影中的矛盾都不激烈,比较内在。矛盾的设置总是矛盾——解决——新的矛盾产生——再解决,而矛盾的最终解决却是以妥协的方式,影片呈现出一种半开放的结尾,《喜宴》尤其典型。李安“世界人”的身份还给予他另一个优势——局外人的优势。他曾说过感觉自己一辈子都像是一个“外人”, 在台湾出生长大,总觉得文化的根在大陆,到了美国更是异乡之客了,回到大陆又发现这儿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同于他梦中的故土。这种漂浮的经历和感觉,造就了他超脱的境界。无论处理什么题材,他不像多数影人那样一头扎进去,而是后退一步,这种反其道的做法使他多了几分“旁观者清”的优势。所以他能以东方人的立场看西方,又能以西方的视角反观东方,这就是他说的: “有时候从里面往外看,有时候从外面往里看,看得会更清楚。”这种“动”与“反动”,“观”与“反观”使李安获得了更丰富的人生体验,也获得了更深刻的反省精神,那么他的电影就有了更多层次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当然,这是李安的优势,不能复制。但加强内在的艺术修养,注重生活积累,开阔眼界,广泛学习,这是可以做到的。身处“热闹”的行业,更要沉下心来投入喜爱的事业,拍出好电影并不是难于上青天的事。而且电影、或者说华人电影,并不是只有李安的模式。

李安创造了一个传奇,但传奇的电影还要继续书写,相信年轻的华人导演们能以新生的力量,灵活的头脑,更好的学习背景,创造出一个又一个李安式的电影传奇。如果真能这样,解读李安,就有了价值。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6b2133b580216fc700afd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