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转换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3-01-18 16:29:1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大学生职业转换能力的培养

作者:刘新宇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第2



刘新宇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浙江杭州310036

摘要:职业教育的发展及其作用的发挥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不能脱离社会这个现实状况而大谈特谈职业教育的现状及其长远的发展。纵观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一直存在一个明显的不足,即忽视了职业转换能力的培养。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就业现状以及市场资源的配置情况都要求就业人员具备职业转换的能力。文章从职业转换能力入手,探讨了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转换能力,希望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职业;转换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2-0211-02

一、职业转换能力概述

实践证明,现代经济社会的职业岗位所需要的是知识结构合理、能将自己所学到的各类知科学地组合起来、熟悉某项操作与技能、有创新精神、适应能力强的实务型人才。这其中就包含一项重要的能力,即职业转换能力。本文所谈及的职业转换能力中的能力将采用哲学和人文学意义上的含义,社会学方面的意义也同样作为了参考。

(一)职业转换能力的概念

职业转换包括就业部门、单位的转变和专业、工种、岗位的更换。我认为,职业转换能力是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经过训练或调解,人能够迅速转换、适应并胜任他所从事工作的一种综合性的积极力量。Louis把职业转换定义为:个体改变工作角色或者改变原来工作角色导向的过程。她把职业转换分为角色间转换和角色内转换。众所周知,如果一个人的工作换了,那么他就要改变他已经形成的职业认同和职业技能,对工作者来说这就是一种挑战。

(二)职业转换能力包含的要素

1.抗压平衡力。抗压平衡力,这是对一个工作者最基本的素质要求。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物质世界千变万化。近年来,跳槽率大幅度提升,人们换工作的频率越来越高,有些人因为个人综合素质较高,能够到更好的企事业单位发展,有些人则因为无个人明显优势而处于不断的徘徊中,工作一个一个地换,生活极其不稳定,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常说经济发展了,可是人们的幸福指数却不高的原因之一。无论是哪种人,当其决定要换工作时,就要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那么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和抗压平衡能力至关重要。

2.迅速的适应力:较强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拥有很好的专业能力是一个人的强项,但是由于时间、空间以及地域的限制,一个人未必会从事自己喜欢的擅长的职业,尤其是在进行职业转换的过程当中,适应环境的能力显得分外重要,所以无论怎样,较强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可以帮助一个人迅速地适应自己陌生的职业。

3.学习力。众所周知,学习者对知识的内化、转化、迁移、组合、融合、拓展、运用、创新的水平和程度,是知识和素质的外在表现或体现。一个人只有具备一定的学习力他才会更好


地进行职业转化。优秀员工的最重要的表现就是他有愿学、乐学、干一行爱一行的态度,能够根据外在环境的变化不断地汲取新知识、新养分,将一切可以利用上的资源为我所用,不断地提升自身的能力,挑战新领域。

4.专业素养。对于任何用人单位(包括自主创业),一个人的专业素养是其应聘的王牌,是其立足的根本保障。无论所从事的行业与自己所会专业的相关性是多少,一个人的专业素养也是其拥有的财富,用人单位可以通过其专业方面的素养来判断员工的潜力及其可以为本单位带来多少利益。

二、如何进行职业转换能力的培养

1.合理配置课程体系。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迈入社会之后的第一步转化就是由学生这一

“职业”转向工作岗位,那么他的第一块敲门砖应该是什么,众所周知是自己所学专业,所以,一个设置合理、科学的专业名称和专业的课程体系十分重要。

学校在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专业发展情况,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教育。首先,学生的始业教育要充实。好的始业教育就是要让学生自外而内地了解学校及本专业课程的设置情况,并且可以参与到课程的制定过程中来。让学生知道自己将要学生么,可以学习什么等等。其次,专业课程的设置要合理。很多学校在没有充分了解一个新兴专业的前提下,盲目地开设新的专业,导致课程体系不健全,教师和设备资源缺乏,对学生素质的要求不明确,在如此环境之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一定不知道自己毕业后除了一张文凭外还收获了哪些知识。所以,系统的专业设置很重要。再次,任何一个专业的学生都应该接受一系列的综合素质培养。大学时期能否开发出学生的综合素养对学生的生活和工作有很大影响。如进行心理学、社会关系学和说话、演讲学等方面的综合训练,多组织学生参加大型集体活动与比赛,为学生创设更多的表现自己的机会,切实提高学生与人交流的频率,进而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综合素质。

2.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实践出真知,这是一句亘古不变的真理。学生所学的知识(更多的是由知识的学习而转化成的能力),需要在实践中磨练与提升。首先,学校要建立健全学生社会实践系统。学校要尽量将所授专业与社会上相应行业相挂钩,建立合作体系,让学生有真正实践的机会。学校和企事业单位要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在不损害企事业单位利益的前提下,切实为学生营造实践锻炼的条件。学校和老师要赋予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学生拥有一定的自我选择和发展的空间。

目前,我国应用较多的是在校学习,到厂实习的校企合作模式。这个模式的确使得学校、企事业单位、学生三方获利,但是个别校企合作存在单纯着只以盈利为目的的骗取学生廉价劳动力的做法,导致很多学生成为流水线的一部分,实习之后没有什么收获,更不用说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来,人才资源大大浪费。为了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要以学生为中心,切实加大监管力度,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社会实践的难题,优化人才培养结构。

3.建立毕业后培养体系。在我国缺乏终身教育体系,简单来讲,学生毕业后相应的培养体系明显缺乏。的确学生毕业后可以选择读研或者读博等进修方式,但是这些都是与相应的学位关系挂钩的,那么人们是否可以选择一种常态下的继续受教育的方式呢?这种继续教育的方式难度很大,因为这不是学校单方面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毕业生、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精英人士的共同努力。现今,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已经不再以学历为唯一评判的指标。大学文凭不再是高薪的通行证,能力才是决定薪水的唯一标准。在发达国家,当然包括著名跨国公司,对人才标准的界定早已走出了“唯学历”、“唯学位”的误区。


众所周知,学历教育培养人才专业方向不明确,授课内容(时间)相对滞后、实践少、缺少对新产品的操作训练。教材更新较慢,没有跟上现在企业的新技术的需求;毕业学生出来没有工作经验,而企业不愿意花钱花时间在去培养这样的学生,企业是需要能够直接上手,而且可以直接为他们带来效益的人员。所以,学生毕业后的培养体系的建立至关重要。在社会中如何建立起这样的高效率、高品质、高追求的培养体系亟需我们现代人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于永华.培养大学生职业能力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高校教育管理,201216.

[2]王伦光.论价值自觉与人的发展[J].理论探讨,2004,(5.

[3]谢作诗,杨克瑞.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探析[J].教育研究,2007,(4):45-48

[4]刘小平.职业转换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综述[J].中国管理科学2006,(10.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73555cd5c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b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