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就应该这样教 ------评兰敏教师执教的《司马光》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宝库中的一朵绚丽灿烂的奇葩。它文字简约,却理寓其中,意义深远;它语言凝练,却不失形象生动。三年级上册第24课《司马光》正是这样一篇文言文。它以精练的笔触,勾勒出一个机敏的七岁男孩的形象。“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实为文眼,突显了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全篇内容简单,言简意赅,但故事情节完整。 本文是中年级学生接触的简单的文言文,它犹如在孩子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穿越时空隧道,走近历史先贤,在阅读与思考中汲取古代优秀文化的精髓,这将为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对于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为打好学习古文的基础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为他们进一步了解祖国文化做好铺垫,并对其一生文化素养的积淀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内容”“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查学生的记诵积累,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基于此理念,教学设计中主要采用自读自悟、自主学习的方法。通过诵读,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语言表达特色;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让学生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以及文言文大意;展开想象,让学生感受司马光的善良、机智勇敢和热心助人。 古文教学的秘密是什么兰老师用现场教学为我们揭示了真相。原来,真相都是非常简单,真相都是极为纯粹的。回顾她的教学设计,就是:读之后讲,讲之后读,读读讲讲,不断循环。《司马光》一课原本就简单,如果把简单的课教复杂了,是我们笨;但把简单的课教得简陋了,是我们太粗浅。兰老师的课,面对三年级的学情,将“度”把握得恰到好处,就是最好的教学解密。 第一步:读:以读为主,熟读成诵 初次接触古文学习,读什么答案很简单,读课文。课文《司马光》,真的很好读。为什么其一,有注音,难读的字跟着注音读,不难;其二,有注释,不理解的地方,跟着注释读,不难;其三,印在课文上,很容易引起注意,小孩读课本很用心,用心了,就不难。 并非让小孩自己折腾,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没有相应的基础,而文言文在读音、意思、朗读方法上与现代白话文的巨大差别,都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所以教师的范读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这种有滋有味、声情并茂的朗读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在此环节,让小孩跟着自己读。原来,她要解决诸如“足跌没水中”“ 光持石击瓮破之”等难读处的正确停顿;要指导读准“瓮”等不容易读准的字音。一切读妥当后,才让小孩自己试着读熟,通读。就这样,初次接触古文,小孩读了好几遍,读熟了。之后呢其一,将文字竖排来读,这是一种读的复古;其二,去掉标点读,这是对古文朗读的复原;其三,用繁体字,竖排,去标点读,这是古文朗读自身的复活;其四,用篆书,竖排,去标点,让孩子直接读出来,不管看到的是篆书还是甲骨文,都能读出来。读得有趣,读得有序,读得有理,读得有效。读到此,基本学会。 第二步:讲:了解意思,教给方法 既然是古文,来自古代,必定和今天的我们有距离。所以,面对古文教学,当讲则讲。其一,讲古文字组合时特有的节奏。一边读一边讲,让小孩感受古文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8d80be057270722192e453610661ed9ac515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