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教学评课稿 《司马光》教学评课稿 《司马光》教学评课稿1 昨天,有幸向七位老师学习,受益匪浅。下面,就王老师的课,谈几点想法。 一是教态自然,语言有亲和力。 在课堂上,王老师表现得自然大方,温柔亲切的语言让孩子们和在场的老师印象深刻。王老师经常用鼓励的话褒奖孩子的回答,比如“哎呦,我们小朋友都抱不过来啦”“你真是个聪明的孩子”等等。这样的处理方法值得我学习,让学生和教师的距离更近,也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 二是重点突出,课堂结构紧凑。 《司马光》一课主要讲了司马光小时候砸缸救人的故事,表现了少年司马光遇事冷静机智的美好品质。在课堂上,王老师主要围绕二三两个自然段,特别是第三自然段展开教学。王老师创设情境,营造了小伙伴落水的紧张气氛,引导学生感受其他小朋友的“慌”和司马光的“不慌”。王老师注重低年级孩子读书能力的培养,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指导孩子读书。 三是把握识字,细致指导写字。 识字写字是低年级段的重点难点。在教学难点字时,王老师注重创设情境,帮助孩子理解。“慌”这个字,心慌,从部首竖心旁入手,右边怎么理解呢?哦,原来是一个人走在荒芜的地方,心里害怕,发慌啊!在教学生字“哭”时,一段动画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哭的含义和字 形,我相信,对于“哭”这个字,这个班的孩子永远都不会写错,因为印象太深刻了。再比如,教学生字“流”时,王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流的古字,古今鲜明对照,新颖独特。 四是亮点很多,频频让人称赞。 这节课,王老师向我们展示了很多亮点,其中有一点让我惊叹。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说话,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一般老师的处理方式是另外创造一个情境,如大扫除、联欢会时,而王老师则创造了一个和文中情境一样让人心慌的场面――坐海盗船时,小朋友们的表现。我觉得这样的处理方式,既完成了说话这一目标,又能让学生更进一步体会“慌”,从而对比之下,司马光的“不慌”更显可贵。 《司马光》教学评课稿2 总体感觉,这是一节很成功的(研究型)课。具体纪录如下: 1、新授课由图片引入→姓“司马”→“司”字的写法,创意很好! 在引入新课时,有好的创议是很重要的,但在自然过渡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上,还可以再发挥点教师的智慧,即在课前的教学设计方面,再多思考下。 2、由于充分利用了电子白板的交互演示功能,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思维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好地调动。 3、学生自读课文开始时,可能由于习惯使然,非自读,而是齐读,但还是逐渐变成自读。这可能是平时自读少,而齐读多的习惯造成的。但给人的总体感觉是,课堂真实、有效,未做假。 反思我到中小学听课这20多年的经历,公开课,尤其是对外的观摩课,不造假的似乎很少! 4、 “读字正音”环节,形式活泼、多样,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5、由“学生推荐下一位同学读”,做法新颖,有创意。 6、“看图说话”的图设计的有问题(这一点上,我与市教育局骆处长观点一致),要注意“图”必须为“文”服务,也就是说,“图”应该准确地将“文”给直观地反映出来。 7、教师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营造氛围,带领学生通过看图,模拟《司马光》的人物情景,感受和体会当时的场景的做法,效果非常好! 电子白板逐步展现“文字”,通过“读”,“动作模仿”+“语言表述”等,自然、真切,使学生体会很深刻。 8、最后,通过放映《司马光》动画片,让学生将文本内容,与视频相结合,再次体会和感受课文,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应有的提升。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小学低年级的教学运用,是很值得研究 《司马光》教学评课稿3 《司马光》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篇文言文,也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从编者意图来看,要引导学生从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ef8fe6a1411cc7931b765ce05087632301274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