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诗歌中风的意象分析

时间:2022-04-09 01:11:2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曹植诗歌中风的意象分析

作者:童宛村

来源:《创新科技 2014年第9



/ 童宛村

在中国古诗中,风是最常用到的意象之一。因为风具有疾缓与冷暖这双重特征,所以诗人往往由自己的性情处境,在它身上赋予不同的含义。而不同的风也往往给人截然不同的感受。

如缓而暖的春风,让人欣然放松,便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傲然得意之情。如夏日雷电交加之时的疾风,有“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气氛。又如秋风瑟瑟吹来之时,总让人感觉到“草木摇落而变衰”的萧瑟悲凉之感。历史上的每一位诗人,都或多或少地受到这多变的风的影响。

曹植是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他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南朝大诗人谢灵运更是赞许有佳:“天下才共一石,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在他的作品中,风这一意象也是频频出现。

曹植的一生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半生生活丰裕人生得意,诗歌多有一种少年狂气。建安25 年,曹操病逝,曹丕继魏王位,不久称帝。曹植的生活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从一个过着优游宴乐生活的贵公子,变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因此,曹植的文风也在后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曹植的人生理想并不是当一个安富尊荣的文人。而是身负“弘道济世”的理想。但魏时因鉴于汉时王室乱权的后果,不许王室参政,曹植也受到了曹丕的不断猜忌。几度上表也未被准许参政,这也使曹植的后半生都处在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和被流放的漂泊感中。在悲情人生的体悟下,“风”的意象,曾多次出现。因此,子建诗中的“风”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是和风、清风、柔风,而是“惊风”“悲风”“回风”等充满劲疾与肃杀之气的风。这些“风”意象的内涵是与曹植个人遭遇与情感历程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人生短暂,功业难成的叹息

建安至魏晋时期,文人崇尚老庄玄学,更加关注生命人生。在曹植的后半生中,政治上受到严重打击。他无法实现自己建功立业的理想,然而时间的流逝却让年华老去,不禁使他产生了对生命的感叹。而在这一感叹中,曹植频繁地运用了“悲风”、“惊风”、“凉风”这些意象用来起兴和比喻。在《浮萍篇》中,诗人写道“愁心将何愬,日月不恒处。人生忽若寓,悲风来入怀。”“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赠徐干》“悲风鸣我侧,羲和逝不留。”《赠王粲》“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原野何萧条,白日忽西匿。”《赠白马王彪诗》“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杂诗七首》。

离群索居,身世飘零之感

随着曹操离世,曹丕即位。曹植由一个意气风发随心所欲的贵族公子变为被圈养于封地的囚徒,还屡屡被迁封,不断处在漂泊辗转之中。这种身世命运的突发巨变,引发了他在诗歌中对漂泊飘零的倾诉与思索。在《薤露行》中,诗人写到“天地无穷极,阴阳转相因。人居一世间,忽若风吹尘。”“吁嗟此转蓬,居世何独然。长去本根逝,宿夜无休闲。东西经七陌,南北越九阡。卒遇回风起,吹我入云间。”《吁嗟篇》“转蓬离本根,飘摇随长风。何意回飙举,吹我入云中。高高上无极,天路安可穷。”(《杂诗六首》其二)“浮萍寄清水,随风东西流”。在这些诗句中,他往往把自己比喻成极为渺小且易飘零之物,如“尘”“蓬”与“浮萍”。而风却指向曹丕集团。


“悲风”意象中“悲”的含义

在曹植所有描述跟风有关的意象中,最常出现的表达是“悲风”(《野田黄雀行二首》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浮萍篇》“愁心将何愬,日月不恒处。人生忽若寓,悲风来入怀。”《赠王粲诗》“欲归忘故道,顾望但怀愁。悲风鸣我侧,羲和逝不留。”《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杂诗》“悠悠远行客,去家千余里。出亦无所之,入亦无所止。浮云翳日光,悲风动地起。”这里的悲表面上是指环境的萧索苍凉,实际上确实在写作者悲愤而无法直接宣泄的心境。“高树多悲风”这风是疾风,寒风,有摧折万物,凋零秀木的功效,这正是在暗喻曹丕在登基后对曹植进行的迫害。“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这悲风使曹植即使身处高地,然而朝日去并未照着自己,而是照着北林。用此以喻自己虽有满腹才华抱负,却无处施展。“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杂诗六首》其五)暗示处境不利,自己有立功之心而君不见用。《野田黄雀行》中“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更以“悲风”所形成激烈动荡的景象,暗示内心的不平和处境的险恶。“悲风来入帷,泪下如垂露”(《浮萍篇》),“悲风”是造成诗人“悲泪”的主要原因,它不仅迫害诗人的身体,限制诗人的行动,而且始终抑制和摧毁着诗人的雄心壮志,不给他权力,不给他立功的机会,其中悲愤之情难以言说,最后使诗人郁郁而终。

风本是没有情感的,然而在曹植那里,却不胜其悲。

帝王之子,早年意气风发,晚年受尽骨肉迫害,曹植特殊的身份、遭遇和个性却使他比任何其他人对人生、政治与亲情有更彻骨的体会,因而以“风”的各种肃杀与劲疾之气为喻为象,其内涵非他人诗所能等同。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92a7cd2d2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e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