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时间:2023-03-02 14:08:26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陆陆续续的终于读完了?亲爱的安德烈?,给我的最大震撼是书中那些关于父母与子女的沟通的描绘,那些在我这样的中国孩子看来新奇无比的教育见解独到的方式,令我耳目一新,那个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烂漫的安德烈更是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入的印象。书中的安德烈的生活充满了乐趣,他喝酒、聊天(liáo tiān)、听歌、开Party、旅行……,简直是五光十色,丰富多彩,再来看看我们学生时代的生活:早早地起床、匆匆忙忙地上学、没完没了地做作业、上不完的各种补习……,即使偶然也有短暂的放松和娱乐,也大多是来去匆匆,蜻蜓点水,从来无法尽兴,比起安德烈的自由和惬意差得何止十万八千里;安德烈遇到了挫折,妈妈龙应台来抚慰他,而当我们遇到这种情况时,却往往收获的是家长和教师的结合斥责;安德烈成功时,妈妈、弟弟和朋友会为他送去衷心的祝贺,但我们获得的成功却永远是理所当然,缺乏为奇,甚至在教师和家长眼睛里永远是那样微缺乏道,与他们的期望相距甚远。……这难道就是东西方教育理念的不同吗?

菲力浦在第34封信?独立宣言?中总结归纳出一个非常精辟的结论:欧洲人看人是看年龄的,只要满十四岁了,连教师也要用您〞来称呼学生。但是,中国的家长和教师却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龄,而是刻意的去强调辈分、尊卑,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经长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妈妈或是教师身边,他的身份就永远只能是孩子〞,永远不能得到尊重,永远只能选择服从。难道在中国人眼里,孩子只能算一个成人们随身携带的物件?中国人之所以不肯尊称一个14岁以上的少年为您〞,仅仅是为了保全(bǎoquán)那点少的可怜的面子吗?顺着菲力浦的遭遇探究下去,我又发现了一点,那就是中国的父母在夸赞孩子时总是对他的父母说:你的儿子真厉害!〞,你的女儿真

!……诸如此类,真是可笑,这到底在夸谁呢?别以为对方是小孩〞就可以剥夺他的努力和成就!小孩〞也是人,也是有资格获得尊重的人,也需要平等的对待,难道所谓的人人平等〞在孩子身上就不适用了吗?!由此看来,在东西方在对待孩子的观念真的有着宏大的反差。

除此,令我感到惊奇的是,一个18岁的孩子可以有这么深的文化底蕴,思想境界和人文关心精神,实在是难能可贵的。他的那颗温顺感恩的心时刻萦绕在我的心头,他的对于高尚生活的向往让我羡慕。看了他的文章,我才知道原来港大的学生也和我们内地的学生有异曲同工的地方,英语看和读没问题,但是根本无法交流。看了他的文章,我对欧洲开场向往,向往每间咖啡馆的静谧,向往在那里和三五好友悠闲的生活状态,和内心的平静,他们有更多的时间(shíjiān)和精力去关注更多的东西,比方艺术比方环境比方贫困比方真正的生活。

?亲爱的安德烈?是一本合适阖家欣赏(guānshǎng)的书籍,母亲可以从安德烈的字里行间知道如今的同龄人的孩子心里在想什么;而年轻人,站在安德烈的角度,看着龙应台那一封封饱含关心与保护的回信,也许对父母会有更多的理解。

今天(jīntiān)读了?亲爱的安德烈?

这些书信最初的愿望是龙应台想借此走入十八岁的儿子的内心世界;因为她发现,她和儿子,几乎已经无话可说。那个曾让她拥抱,让她亲吻,让她牵手,让她牵肠挂肚、头发有点汗味的小男孩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那个


冷冷的看着她,爱她却不喜欢她的安德烈。她无法忍受和儿子成为了这样(zhèng)有爱、但却彼此不认识不理解不喜欢的人。

我们都知道,这样的事情发生在两代人之间,还是异国的两代人之间,而且是好长时间没有(méi yǒu)生活在一起的异国的两代人之间,其实是很自然的。

我的安安哪里去了?得意的安安哪里去了?小鸟长大(chánɡ dà)了,总会要单飞的;翅膀硬了,自然也就不那么温顺。这个问题就好似在问,小鸡仔长大了,它金灿灿、毛茸茸的样子哪里去了?我鬓发苍苍了,二十岁的青春容颜哪里去了?

答曰,随时间(shíjiān)去了。

父母终归就是父母。是那个生育他,教育他,扶持他,影响他的人;是那个怕他饥,忧他寒,为他千里担忧的人;是那个愿意为他付出太多太多, (读后感 以他的快乐为自己最大的快乐。

孩子终归是孩子。是那个感恩父母的无私奉献和良苦用心的人,是那个愿意用自己的寸草心来报答父母的三春晖的人。他真切的愿望是,等有一天我长大了,要让父母因为我而更加幸福。

但父母没法强求自己一定会成为孩子的朋友和知己。就像我们没法强求何一个人成为自己的知己一样。因为年龄,父母不会热衷于同样的事情,因为经历,你走过的路他还没有起步。所以孩子自有他们兴趣相投的玩伴,志同道合的朋友,心有灵犀的知己。而对于父母,却是从全心依赖到渐渐别离,交集越来越少,观念愈发迥异。小鸟长大了会单飞,它要去的地方父母不曾涉猎,孩子长大要独立,他的想法在父母看来难免会不可思议。父母只是那个巢,而不可能是它飞行的旅伴。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最终要成就的是——“我之为我〞。

所以不要试图明晰孩子的每一个念头,不要追问他还有多少自己不知道的机密,否那么就会陷入一种爱得深太想问,但知道问了会换来抗拒和逃离的伤感境地。

有时候父母总是认为,自己经历了凤凰涅槃得来的真经,一定得让孩子如视珍宝的珍藏玩味,否那么他就要费时间走弯路受折磨,还可能荒废一生甚至遭受到致命的打击,这怎能不让父母揪心忧虑?

不知道一个先知先觉的人总在身边指点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哪怕你自己也明白所说的一切道理其实都是废话,生活需要每一个人独立地渐渐经历,反复周折,才能体验。哪怕你的愿望只是告诉他最后不要倒下去,要站起来,那都是奢侈的。有没有你总是诸葛亮的感觉?他有没有先读爱情小说再谈恋爱的感觉?他会不会(bù huì)觉得自己始终被动且后知后觉?

有时候父母也会把爱和占有混为一谈。安德烈是变了,但妈妈没有说于他自己而言,他是变得更急躁更烦恼了更堕落了?还是更踏实了更成熟更快乐了?妈妈关心的只是她不能再享有拥抱亲吻那个得意的小男孩的感受了!爱就希望占有,占有就是一种限制,爱希望回报,回报就是一种索取。爱,有时候也会变成进犯,既然是进犯了,就不可能真正视对方独立平等不可强求不可冒犯。是不是老觉得我是对他好,就可以理直气壮?是不是还觉得,我是爱他的,就可以肆无忌惮?而对于被爱的人,其实常常不愿把爱自己的人定义为侵略者或者入侵者,于是便宁肯(nìngkěn)整天整天和朋友泡在一起,不得不面对父母的时候,就带上耳机。还记得?黑天鹅?里那份母爱吗?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9b8b2d562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9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