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 器 簋:【Guǐ】读作“诡”,是中国古代用于盛放煮熟饭食的器皿,也用作礼器,流行于商朝至东周,是中国青铜器时代标志性青铜器具之一。 簠:【fǔ】是古代祭祀和宴飨时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器具。 甗:【yǎn】读作“演”,是中国先秦时期的蒸食用具,可分为两部分,下半部是鬲,用于煮水,上半部是甑,两者之间有镂空的箅,用来放置食物,可通蒸汽。 鬲:【lì】一种古代煮饭用的炊器,有陶制鬲和青铜鬲。青铜鬲最初是依照新石器时代已有的陶鬲制成的。其形状一般为侈口(口沿外倾),有三个中空的足,便于炊煮加热。青铜鬲流行于商代至春秋时期。 甑:【zèng】读作 “赠”,是中国的蒸食用具,为甗的上半部分,与鬲通过镂空的箅相连,用来放置食物,利用鬲中的蒸汽将甑中的食物煮熟。 盨:【xǔ】,古代盛食物的铜器,椭圆口,有盖,两耳,圈足或四足。 镬:【huò】是古代煮牲肉的大型烹饪铜器之一。古时指无足的鼎。今南方称锅子叫镬。有三个足架空,可以燃火,两耳用铉(铜钩)和扃“jiong”(横杠)抬举 酒 器 觥:(音同“工”)是中国流行于商朝晚期至西周早期的酒器。 觯:(读作“志”)是中国古代礼器中的一种,做盛酒用。流行于商朝晚期和西周早期。商朝时,觯为小瓶形状,大多有盖子,圆腹,侈口,圈足。西周时出现方柱形的觯,春秋时演变成长身,形状像觚。 斝:(【jiǎ】,音同“甲”) 是中国古代用于温酒的酒器,也被用作礼器,通常有青铜铸造,三足,一鋬(耳),两柱,圆口呈喇叭形。由商汤王打败夏桀之后,定为御用的酒杯,诸侯则用角。 卣:(【yǒu】读作“有”)是一种器皿。具体出现时间是未知,盛行使用时期为商代跟西周时期。当时用来装酒用。所以外观上大部分是圆形,椭圆形,底部有脚,周围雕刻精美的工艺图案。 盉:(【hé】读作“和”)是古代盛酒器,是古人调和酒、水的器具,用水来调和酒味的浓淡。 觚:(读作“孤”)是中国古代一种用于饮酒的容器,也用作礼器。圈足,敞口,长身,口部和底部都呈现为喇叭状。觚盛行于商代和西周。 角:【jué】古代酒器,青铜制,形似爵而无柱,两尾对称,有盖,用以温酒和盛酒。 水 器 罍:(【léi】读作“雷”)是商朝晚期至东周时期大型的盛酒和酿酒器皿,有方形和圆形两种形状,其中方形见于商代晚期,圆形见于商朝和周朝初年。 匜:(【yí】读作“仪”)是中国先秦礼器之一,用于沃盥[guàn]之礼,为客人洗手所用。周朝沃盥之礼所用水器由盘、盉组合变为盘、匜组合。 瓿:(【bù】读作“布”)盛酒器和盛水器,亦用于盛酱。流行于商代至战国。器型似尊,但较尊矮小。圆体,敛口,广肩,大腹,圈足,带盖,有带耳与不带耳两种,亦有方形瓿。 量 器 斛:(【hú】读作“胡”)中国旧量器名,亦是容量单位,一斛本为十斗,后来改为五斗。古代常用容量单位由小到大有升、斗、斛(石)、釜、钟,通常学者们认为斛和石相通。 石:【dàn】]中国市制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重量单位,一百二十市斤为一石。 龠:(【yuè】读作“月”)量器名。等于半合本。起于黄钟之龠,二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汉书·律历志》。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ae40ac182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0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