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把握题意 在近十年的写作教学中,我深深的体会到:如何引导学生把握题意和确定自己的表达旨意,是写好作文的关键。我的具体经验是: 首先是准确把握材料 我通常是采用 一、提问法,即引导学生在阅读材料时不妨提出如下问题:1.材料中有几个角色(或几个方面)?2.各个角色的行为或言论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意义或价值取向?3.材料的主题是什么?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解答,有利于帮助我们把握材料内容,明确材料主旨。 二、抓关键句法。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对话句、过渡句、中心句等),只要抓住了这些关键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就能把握材料主旨,为正确立意奠定基础。 三、整合法。如果命题者给出了两则甚至多则材料,一般要注意抓住这些材料的“交汇处”——即它们的共同点,以此作为写作的话题或主旨。 四、化意为象法。作文题凝聚着命题专家的思想理念,材料中也大都有着深刻的内涵。“化意为象”审题法就是把作文所给材料或提示语中的字句转化为一个个鲜活的形象,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并据此构思立意的审题方法。 用心 爱心 专心 1 其次是准确把握题目对于题目本身,我引导学生首先要对局部关键性文字进行反复推敲。所谓关键性文字,即“题眼”(如主谓短语类文题中的谓语,偏正短语类文题中的修饰语,动宾短语类文题中的动词等)和话题本身。对这些词,可以直接解词释义,可以进行近义辨析,可以进行置换比较。比如,以“诚信”为话题写作,通过比较“诚信”和“诚实”这组近义词,就会发现还要写出“守信”这一层意思。 再次,要读懂题目或者话题的真正含义。近年来比较盛行比喻性话题,比如,从“门”中读出“沟通、交流”之意,从“歌”里读出颂扬之意,从“山”中读出“困难与阻隔”之意,从“心中的阳光”中读出“温暖、爱心”等意。扣住比喻义来写,更合乎命题者的出题意图。 此外,还要注意题目暗示的文体指向。比如,“小议”“之我见”等词语进入题目,就说明一定要写成议论文。 再次是准确把握写作要求写作要求一般分为两类:一是开放式要求,一是限制性要求。对于这两类要求,须分别对待。 所谓“开放式要求”,就是对某类题型固有的属性作出说明,鼓励考生可以这么做、大胆去做。比如,话题作文和新材料作文常有的“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的“三自”特点,如果去掉这类要求,写作中我们依然会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对于这样的要求,我们写作构思时一扫而过即可,不必细细琢磨,只要按照一般的规律去应对这一类型的作文题目就行了。 用心 爱心 专心 2 限制性要求。一般来说,作文题常见的限制性要求有如下几类:一是文体限制,比如“除诗歌外”就明确将诗歌体裁拒之门外。二是字数限制,比如常见的“字数在600~800字之间”,属于字数上限和下限都很明确的限制,要求较高。三是内容限制,比如“文中不得引用、抄袭本试卷阅读理解部分的材料”,“联系生活实际”,“写出真情实感”等都可以归为内容方面的要求。四是文面限制,比如“字迹工整,书写规范”。五是名称限制,主要是要回避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以确保阅卷公正。 除此以外,还有一些特色限制,比如半命题作文填题给出了指定的选项,要求填写完整,等等。上述各类限制,需要我们在构思、写作中准确把握,牢记在心,通盘考虑,小心地绕过“雷区”,顺利到达指定的写作舞台上一展风姿。 最后还要注意点题扣题一是扣住话题拟题。话题作文需要我们自己拟题,如果我们将独词式话题扩展成短语并以此作为写作题目,就能在构思时将题目限定在命题者设定的范围内。二是下笔扣题开一枪。也就是说,文章开门见山,直击题目,从而引得下文围绕这个中心展开。三是穿插文中巧切题。可以围绕题目拟出一组小标题,穿插在文章之中;可以根据题目拟定中心句子,穿插在文章中间。这些做法,不断地强化题旨,保证了文章依轨而行。四是锁定题目作结尾。文章的结尾要回扣题目,这一点至关重要,开头点题并不是必须的,但是,结尾必须点题。 用心 爱心 专心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b06e727ed630b1c59eeb5f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