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反思 我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一教学内容教后颇有感想,现做如下反 思: 一、 联系生活一一感悟数学 《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 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进而使学生获得对 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 发展。在教学中,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 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获得简单平面图形的直接经验。因此, 在学习新课之前,我给学生布置任务,要求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分别 是什么形状的,哪些物体的平面是长方形、正方形或其他图形的,让 学生收集一些不同形状的物品(如牙膏盒、茶罐、魔方、墨水盒等)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收集不同形状的物品, 使学生知道这些物体都是实 际生活中的,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通过课前观察、收集,课内动脑、动手对图形进行分类,使学生初步 感知概念,也扩大了学生主动参与和亲身实践的空间, 激发了学生学 习兴趣。 二、 合作探究一一建构数学 《课标》在前言中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 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 重要方式”。因此,小组合作探究是时代赋予数学教学活动的要求。 在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后,要求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先开展 自主学习, 即看一看、 想一想、量一量、比一比、折一折等实践活动, 让每个学生经历了从具体形象的操作中了解、 体会这三种图形的边和 角的特点的过程,然后在小组里讨论、交流、验证,真正把学生推到 了学习的主体地位。汇报时,各学习小组争先恐后,畅所欲言,各抒 己见。如让学生汇报“怎样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的”这一问题时, 有的说是看出来的,有的说是用尺子量出来的、用绳子比出来的,还 有的说是用对折的方法知道的……,真是精彩纷呈。由自主探索找特 征——合作交流说特征——动手操作验特征, 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取 了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为学生主动建构这三种图形的特征做好了孕 伏。 三、动手操作——活用数学 《课标》在基本理念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 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 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 握数学知识”。 本课正是实践这种理念的一个典范, 我在教学“创设 用塑料棒和图钉围成所学的平面图形”, 这一环节时, 提供了长短不 一的塑料棒和图钉, 让学生根据本课所学习的平面图形的特征, 自主 选择学具围成各种各样的长方形、 正方形, 其间学生既能采用最简单 的 4 根塑料棒来围成,还能采用 6 根、8 根的塑料棒来围成,学生还 能沟通长方形、 正方形的关系。 操作的成功不但反映了学生对本课所 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合理使用学具的能力, 更体现了学生灵活应用数 学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与能力, 并从中得到成功的体验, 树立学习的 信心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b0b78e1c081e53a580216fc700abb68a882ad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