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他成为每位教师教学的最终目标

时间:2022-07-27 06:34:30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他成为每位教师

教学的最终目标

中国有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就是传授给人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道理其实很简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要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授人以鱼只救—时之急,授人以渔则解一生之需。送人鱼,饱一顿;教人渔,益终身。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实现人人都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所以,数学教学最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的目的,引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近几年来,教会学生学习、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人的发展是三维目标的整合,这三维目标的整合无不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作用,作为有智慧的教师在三维目标整合过程中是促进学生 “学会”“会学”“乐学”的“智慧者”,不能成为学生“学不会”“不会学”“不乐学”的“杀手”。

知识和技能目标只有在学习者的积极反思、大胆批判和实践运用的履历过程中,才能实现经验性的意义建构,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注重挖掘学科教材中蕴含的知识、技能,在教学任务和目标的定位上,要强调通过课程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怀疑意识、批判意识和探究意识,加以保护和引导中意识形成,而使他们从小懂得知识是永远进步的,在质疑中寻求发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只有伴随着学习者对学科知识技能的反思、批判与运用,才能得到提升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注重鼓励,教师在课堂里要拥有创设的主动权,能充分根据自己的个性、学生与社会发展的需求来发展自己的教学个性,影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在学到有利于自己发展的知识、技能同时获得影响今后发展的价值观念和学习方法。

过程与方法,只有学习者以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动力,以知识和技能目标为适用对象,在学过程中形成良性的过程与方法,促使学生终生享用,所以教师应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把未知转化为已知学、把不会转化为会、把不能转化为能新的过程,形成“学会”“会学”“乐学”良性过程。

比如在《圆锥体积》的教学中,因为学生容易忽视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这一条件,为排除障碍,我有意准备了几组不完全等底,不完全等高的空圆柱和圆锥让学生实验,学生因为忽视等底等高这一条件,结果得不到V=1/3sh。书上的结论错了吗?学生陷入深深的思索。通过分析、讨论、查找原因,学生恍然大悟,原来忽视了等底、等高这一条件,教学难点在学生的亲身体验中不攻自破。而在


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时,遇到问题:“一张长方形铁皮,长100厘米,宽80厘米,四角各剪去一个边长10厘米的正方形,做成一个无盖的铁盒。问,做这个铁盒用了多少铁皮?铁盒的容积是多少?”这时,学生因为不知道长方体的长、宽、高,无法计算,有的学生干脆把100厘米、宽80厘米、10厘米当作长方体的长、宽、高进行计算,这时,老师引导学生每人拿一张纸将四角各剪去一个正方形,再将四边折起来,看一看,想一想,长方体的长、宽、高应该是多少?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讨论得到长方体的长、宽、高应100-20厘米、80-20厘米和10厘米。在这个问题中,我创设了极富启发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一步步自主探究出计算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总结了解题规律,促进了思维品质的培养。

总之,教师要努力创造适宜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可以充分展示其才能的机会和条件;致力于了解和研究学生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不断地总结、改进,以致引导他们自觉运用学习方法,使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求,学习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才会乐于学习,才会真正学会学习。也希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能成为每位教师教学的最终目标。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b64cb3ec850ad02df80413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