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 某某省某某市肥城市第三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语文 游褒禅山记(第1课时)教学案 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掌握字音,能根据课下注释读懂文章。 2、了解王安石及其变法思想。 3、概括文章内容并探究主旨,提高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掌握字音,能根据课下注释读懂文章。 教学难点:概括文章内容并探究主旨,提高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了解王安石逸事及变法思想 王安石(1021-1089),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某某(今某某某某)人。他“少好读书”。1042年登进士第。1061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X,1069年任宰相,推行新法,后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1074年罢相,次年再为相。1076年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某某)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文创作。封舒国公,又改封荆国公,故世称“王荆公”。1086年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 2、文章写作背景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三十四岁时(1054年)从舒州判通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此山,三个月后以追记的形式写下此文。 学习指导 即时感悟 自己动手查字典,掌握字音字形。 自己查资料,独立完成 三、精讲点拨 1、本文与一般游记有何区别? 明确:这是一篇记述与议论相结合的散文,与一般游记不同,独具特色。本文虽以游记命题,但所写重点却不在于记游,而在于写作者在游览中的心得和体会。 2、概括文章内容并探究主旨。 第1段,从篇首至“盖音谬也”,记述褒禅山命名的由来; 第2段,从“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至“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记叙游览褒禅山后洞的情形; 第3段,从“于是余有叹焉”至“此余之所得也”,写未能深入华山后洞所产生的感想和体会; 第4段,从“余于仆碑”至“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写由于仆碑而引起的联想; 第5段,从“四人者”至篇末,记同游者某某和写作时间。 独立思考; 积极探讨。 1 / 2 word 四、当堂达标 找出文章中带“其”的句子。并分析它的用法。 其 ①用作代词,可以作第一、二、三人称代词;可以作指示代词(这,那)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第三人称代词,它)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第一人称代词,自己) 则或咎其欲出者(指示代词,指代“欲出者”,译作“那”)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指示代词,指代“好游者”,译作“那些”)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指示代词,译作“这”)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指示代词,译作“其中的”) ②用作副词 五、拓展延伸 相关山水资料: 褒禅山与慧空禅院 褒禅山旧名华山,今称褒山,位于含山城北十五里的褒山境内,海拔二百零四米,相对高度一百八十米左右,山顶东面稍高,其余处则平而长。现在除罗汉洞外皆湮没无闻,大小塔也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炸掉了。当地农民在清理塔基时,发现一盒藏于中空的大石中,内有不少“开元通宝”铜钱,可见这座塔确是唐代的建筑。 大石塔的西南坡下为褒山寺旧址,即王安石所谓“慧空禅院”。褒山寺在一九五二年前仍香火不绝。前殿匾额题有“褒山禅寺”四个镏金大字。当时的褒山禅寺亦是文人墨客所喜爱的游憩处。今天这些碑刻已荡然无存。 学以致用,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2 /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c00668d52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d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