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教师在古诗文诵读教学中的引导作用 作者:高申 来源:《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3年第21期 摘 要:随着年级的升高,诵读教学渐渐远离了语文课堂,针对这种情况,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重视诵读教学,还要在课堂上将诵读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能通过对作品的四步诵读过程,感受诵读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诵读教学;教师引导;情感体验 重庆卫视每天都会播一档节目叫《品读》,其中的作品基本上是我们中学教材的经典篇目,先由主持人讲解背景、内容、作者的情感,最后往往都会播放一段舞台朗诵表演,在听到重庆一中的学生情真意切的朗诵《出师表》时,我宛如穿越时空看到了诸葛亮正情词恳切的向刘禅进谏,不禁潸然泪下,为诸葛亮的那片衷心,更为朗读所带给我的情感体验。 但是随着年级的升高,大部分教师在中学阶段渐渐地远离了诵读教学,存在着重讲轻读、学生阅读效率不高、阅读技能较差、阅读教学质量欠佳的状况,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上很好的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读出情感,学生对于作者情感的把握应该要比教师单纯的讲解直观的多。闻一多曾这样评价诗词:“古代诗歌那么严格规定诗词的格律,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借助声音的艺术力量,使诗词变得更有意义。”因此,学习一篇古诗文,学生要能发出富有情感的声音,才会把这些艺术作品演绎的震撼人心,这时,教师的引导也就更加重要了。 一、先让学生进行了解性诵读,进入文本情境 在学习一篇课文之前,学生完全可以在自己的情感世界里去了解文章内容,在不看任何参考资料的情况下发表自己的阅读体验。以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为例,白居易的诗歌易读易懂,学生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初读体验时也是各自有着不同的感悟:“枫叶荻花秋瑟瑟”、“唯见江心秋月白”“黄芦苦竹绕宅生”等景色描写凄清悲凉;“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可以让我们感受到离别时的悲伤失落;“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等句仿佛让我们听到了一曲变化多端、婉转流畅而又激越奔涌的琵琶曲;“梦啼妆泪红阑干”则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悲苦多愁的琵琶女形象……总之,学生对于情感的把握也许会有差异,但自己独到的体悟才更重要,这样,在初读体验的基础之上,便可进入理解性的诵读。 二、引导学生进行理解性诵读,了解文本内容 学生在预习时以搜集作者的资料为重,大致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和文本的写作背景,及在此背景之下作者的处境和思想,运用“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进入第二步——理解性诵读。《琵琶行并序》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秋,当时白居易四十五岁,被贬官为江州司马。作者无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c0bc21acf84b9d528ea7a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