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共同预防和干预校园欺凌

时间:2022-12-22 07:29:17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家校合作共同预防和干预校园欺凌

作者:徐萍萍 李蓓蕾

来源:《教育家》 2020年第36



徐萍萍 /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心理与学校咨询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李蓓蕾 /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心理与学校咨询研究所讲师

校园欺凌是指处于弱势地位的学生遭受一个或一群同伴有意的、反复的攻击,并对其身心造成严重伤害的行为,主要包括身体欺凌、言语欺凌、关系欺凌和网络欺凌等形式。校园欺凌是一个全世界内普遍存在的现象,相关研究表明,10%左右的孩子有过欺负别人的经历,而20%左右的孩子有过被别人欺负的经历。校园欺凌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严重的负面影响,与未受欺凌的个体相比,受欺凌的个体具有抑郁、焦虑、失眠等症状,严重的个体甚至会产生自杀的想法。因此,校园欺凌已经成为困扰学校教育实践的严重问题。

由于校园欺凌当事双方的力量不平衡性,受害者很难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反抗欺凌者,此时便需要家长、教师或同伴的帮助来摆脱困境。根据欺凌“社会生态模型”,只有当校园欺凌项目聚焦于个体、家长、教师、同伴及其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整体系统时,校园欺凌预防项目的长时效果才更好,校园欺凌问题才可能减少。有学者的元分析表明,有家长参与的欺凌干预项目的效果显著,且干预有效性不受学段、国家、地区或方案类型的影响。还有研究表明,家长对学校欺凌政策的态度对欺凌预防有效性有显著影响。因此,笔者将从家校合作的角度对校园欺凌的预防和干预问题进行探讨。

家校合作的预防和干预校园欺凌的主要形式

家校合作过程中,学校对家长角色的定位可以分为三类:学习者和支持者、活动参与者以教育决策参与者。梳理相关文献可以发现,家长参与学校欺凌预防和干预包含上述三种角色在内的多种形式,其中既包括学校向家长传递有关学生发展和安全方面的信息,也包括家长参与学校政策制定和活动组织方面的安排。

从学校对家长的单向宣传活动来说,最普遍的形式是学校通过手册、宣传页和校刊等形式向家长提供关于欺凌的书面信息和相关资源。当然,由于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通过QQ群、微信群和学校公众号等平台向家长传达相关信息也是非常可行的一种方式。其次,学校还会借助板报和宣传栏等途径传递相关信息,除了沟通信息的功能,还可以在全校营造反欺凌的氛围。此外,学校还要借助已有的家长学校等平台举办家长培训会和专题讲座,给家庭提供关于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教养技能、亲子沟通以及学校欺凌等方面的综合培训和训练。在有条件的学校,学校还可以排演以校园欺凌为主题的戏剧,以寓教于乐的形式向家长传递相关信息。

主动参与更能促进个体学习的效果,因此家长参与学校欺凌政策制定和活动组织更能促进他们对相关理念和行动的内化。首先,学校可以邀请家长代表合作制定学校关于欺凌的纪律和政策,并请他们对实施过程进行监督,鼓励家长对解决学校欺凌问题共同负责。其次,学校还可以安排需要家长参与的学生家庭作业活动,比如欺凌故事角色扮演、共同绘制反欺凌主题的绘本等,并在适当的时机进行校内展示。第三,学校可以定期安排老师—家长会谈,进一步促进家长与学校的及时沟通,有助于校园欺凌问题的及时发现与解决。第四,学校还可以组织举办家长沙龙或者家长经验分享会等,吸引一些有相似问题、有意愿的家长相互交流,共同分享家庭教育和反欺凌的相关信息,学校还可借此收集家长在校园欺凌方面的相关意见,促进学校欺凌预防工作的有效开展。

校园欺凌中家校合作的共识和共同行动




校园欺凌问题的有效解决有赖于家长和学校的信息互通、理念相近、行动趋同。

在信息沟通上,学校应和家长在相关重要主题上达成一致。比如关于欺凌的定义和类型,学校应该让家长掌握欺凌的“有意性、伤害性、力量不均衡性、重复性”等重要特征,学会区别学生之间正常的嬉笑打闹和非正常的欺凌行为,并熟悉欺凌的主要形式,而不仅仅认为只有肢体的暴力接触才是欺凌。再如,关于欺凌问题的产生根源上,学校应该让家长理解欺凌问题的不可避免性及人际交互性,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对不同角色开展工作以尽量预防欺凌,并降低其严重性和危害性。还有关于学生欺凌和受害状况的识别,学校可以列出欺凌者和受害者的一些主要表现,让家长注意在家中观察孩子,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再者,学校还应该和家长沟通关于如何让孩子应对欺凌情境的策略,比如向成人求助、避开欺凌高发的地点、和朋友待在一起不落单、忽略走开、问题解决等。当然,学校还可以教给家长一定的亲子沟通技巧,让孩子知道在遇到欺凌情境时一定要及时地告知家长和老师。

在理念沟通上,学校应和家长在重要原则上保持一致态度,秉持“零容忍”“非暴

力”“合作”的理念去处理欺凌事件。比如对于受害的学生,家长应做到“三不要”和“三要”。“三不要”指不要不分缘由地直接介入,不要斥责孩子“没用”,更不要鼓励孩子“以暴制暴”;“三要”指要支持孩子,要和学校及老师沟通,要帮助孩子提高应对能力。再如,对于有欺凌行为的学生,家长应和学校一样在“零容忍”原则的基础上,不采用简单的打骂等暴力惩治手段,而是深刻挖掘孩子做出欺凌行为的动机及其背后的需求,并将孩子看作解决欺凌问题的合作者,让其对自己的问题行为进行补救和修复。

在行动趋同上,家长在家庭内的教育工作应该是学校工作的延伸,要协同学校对学生进行工作。比如,当学校对家长进行了欺凌相关的培训工作或者举办了教师—家长会谈后,家长也可以和孩子在家中开类似的家庭会议。一方面,家长和孩子沟通学校信息,及时解决孩子可能遇到的有关欺凌方面的困惑和问题,防患于未然;另一方面,家长也可以在家庭会议中创设平等、尊重、鼓励和支持的氛围,让孩子体验到价值感和归属感,增强其应对欺凌的勇气和底气。相关研究表明,定期的家庭会议能够显著预测学校欺凌预防和干预工作的有效性。

将家长作为校园欺凌危机干预的重要伙伴

虽然学校可能在欺凌预防上做了很多工作,但是仍有可能发生一些意外的欺凌事件。为了有效应对欺凌事件,学校必须制定完善的危机干预流程。在危机应对过程中,学校应将家长作为解决危机事件的重要伙伴,与家长共同干预解决欺凌问题。

当欺凌事件发生后,学校应立即启动危机干预程序,第一时间告知事件相关学生的家长,以及时制止和遏制欺凌行为,保护受害者,防止事态的扩大及恶化。有些学校害怕这种恶性事件会影响自己学校的声誉,因此本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想尽量捂着,但是这样不仅可能使当前的欺凌事件升级,还可能引发更多的欺凌事件。因此,学校对欺凌事件的“零容忍”态度会直接影响校园文化的导向,也会影响家长对学校工作的信心。

此外,学校和家庭是否有效沟通和合作还决定了能否最大程度地降低欺凌事件对各方的危害。欺凌事件发生后,应根据不同群体的需求进行分层干预。相比于教师,家长更为了解孩子,家长参与问题解决往往事半功倍。比如对于受害者,除了学校方面的心理工作外,家长也可以从家庭角度本着“三要”和“三不要”的原则给学生提供支持和关爱,帮助进行相关的心理疏导。在帮助孩子提高欺凌应对资源方面,家长有着学校所不具备的优势。比如孩子被欺负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孩子身体比较瘦弱,容易退缩,那么家长应该多带孩子参加体育锻炼、强健体格;有的是因为缺乏社交技能被欺负,家长则可以对孩子进行一些交友、维持友谊和求助等能力的培养。对于欺凌者及其家长而言,学校也应该采取合作态度,而不能一味秉持着问责的


态度,因为这样势必激惹起当事家长的抵触情绪,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和促进孩子的成长。一般而言,学生的欺凌行为与其家庭教养方式及环境有较大关系,因此学校应该和家长一起工作,一方面促进家长反思并重建适宜的教养行为,另一方面也和家长一起探讨欺凌者的动机及需要,让欺凌者对自己的问题行为负责,并用适宜行为替代问题行为。

在危机干预成功后,学校还应该继续和家长合作,对欺凌事件卷入者进行持续关注。比如,学校和家长可以建立“家校——师生——亲子”的多方协商对话机制,在一段时间内对学生在家庭和学校的表现进行全面了解,对欺凌者和受害者的心理变化进行持续追踪和评估,了解干预效果,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总之,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频发,校园欺凌问题的预防和干预刻不容缓。校园欺凌问题应该成为家校合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学校和家庭应通力合作,建立完善的家校欺凌预防机制和有效的危机干预程序,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为青少年创建良好的学校氛围与家庭教育环境,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c3e61dfbed126fff705cc1755270722182e59f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