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教案:第二单元 第5课 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观评记录 Word版

时间:2023-02-03 17:03:1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咏怀古迹(其三)》观评记录

邹城一中 郑媛媛

听课人:李万宝、李勇、王恒、郝玉江、孔丽

李万宝老师:今天有幸观摩学习了郑媛媛老师执教的《咏怀古迹(其三),在新时代对高考有新要求的《课程标准》《考纲》指导下,郑老师的课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对于高效课堂有很好的展示,听后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李勇老师: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两个教学目标:运用相关表现手法鉴赏诗歌。通过把握王昭君的形象,感悟杜甫所咏之怀。课堂教学体现了郑老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精湛的业务能力。课堂采用问题驱动,学生活动为主,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适时的表扬和激励,精彩的点评,让学生有很深的课堂感受。

王恒老师:学生思维积极活跃,对于学生的问题驱动,充满了教学的智慧,层层推进,形成民主和谐、相互尊重、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个性化解读和深入解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愉悦体验中领略到了文学的魅力。

郝玉江老师:教学目标设置非常准确,严格扣学生的的能力提升以及高考对诗歌的考查。在课堂引导环节,能够让学生深入思考,适时的表扬和激励,精彩的点评,让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学生思维积极活跃,层层推进,形成相互尊重、和谐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个性化解读,体现了语文的课堂生成能力。

孔丽老师:在读的过程中,体现了知识的递进性,每一次的阅读都有不同的形式,都有不同的问题引导,让学生动静结合,思考,在不断地深化阅读中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让学生在不断地思考中,体会进一步的阅读感悟和体验。郑老师在诗歌语言中的启发让人有画龙点睛之感,让学生有被带动感,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郑老师和学生互动对话,课堂教学氛围非常和谐。听到这样的好课,真是收获颇多。

听课记录:

一、 :播放彭丽媛演唱歌曲《昭君出塞》。一曲《昭君出塞》唱出了不一样的女

儿豪情,当诗人杜甫走进荆门,走进昭君村的时候,也深深地触动了他的心灵,他就写了这样一首诗,读后让人荡气回肠,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这首诗《咏怀古迹(其三) 二、文本探究: 知人论世:


1、王昭君介绍:她出塞之后,汉匈两族团结和睦, 边塞的烽烟熄灭了60年,国泰民安。

2、杜甫介绍:杜甫一生时刻不忘济世报国,然而他报国无门,满腹忧国忧民之情只能寄予诗歌。 诵读思考

3、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 对此你是否同意?谈谈你的见解。 “赴”拟人手法。烘托王昭君的英雄形象。 再读品味

4、这首诗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点拨引导学生的个性化解读) 明确:A.赞美之情 B.表达了杜甫对王昭君的同情。

C.对家乡,对故土的思念 D.怀才不遇

5、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 。(请结合背景分析) 思乡 怀才不遇 合作探究:

6、请就你体会较深的诗句或词语,谈谈感悟。(依然重视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并在引导点拨中深入解读人物形象和情感)

①“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②“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③ 诗歌的画面美④ 由“一去”到“独留”: 对比⑥“独”字体现了王昭君的孤独与寂寞。“向”字体现了王昭君心灵的归属感。“月”字也是思乡的经典意象。 三、课堂小结

齐读这首诗,再次领略王昭君的风采,感悟杜甫的情怀。 四、作业:

请你以“我心中的王昭君”为题,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文章。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c661a6eb1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