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音乐教案 一、 教学内容: 民族管弦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熟悉乐曲及主题思想,初步了解中国传统音乐“鱼咬尾“换头合尾”的结构特点,通过演唱和感受乐曲主旋律感受古典美,对重点段落的赏析加深对乐曲的理解。 2、能力发展目标:通过唱主旋律、感受主旋律律动、想象音乐画面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培养音乐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想象力。 3、情感培养目标:通过欣赏,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以及对祖国优秀音乐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 熟悉主旋律,在音乐律动的过程中提高学习音乐的兴趣。初步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结构的两个特点:“鱼咬尾”和“换头合尾”。 三、 教材简析 《春江花月夜》根据一首琵琶独奏曲《夕阳箫鼓》改编。全曲共分八段,每个段落都有形象生动的小标题:江楼钟鼓、月上东山、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欸乃归舟及尾声。作品通过委婉朴质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 四、教学思路 本课着重对“江楼钟鼓”、“花影层叠”、 “欸乃归舟”三个段落进行赏析。通过对作品的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的分析,把握作品的意境和音乐表现内容,了解传统音乐的创作手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 五、教具准备 钢琴 多媒体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跳古典舞片段,请学生回答是舞蹈属于什么舞种? 2、让学生思考这段舞蹈动作与动作之间有什么? 简介呼吸在古典舞身韵中的地位,师生一起带着呼吸跟着音乐感受律动。 3、跟琴视唱主旋律从而总结出“鱼咬尾“的结构特点。(教师举例说明) 4、想象音乐画面---引出课题《春江花月夜》 三、简介作品 《春江花月夜》原为一首琵琶独奏曲,名为《夕阳箫鼓》,早在1875年前就有传抄本,至今已流传了128年。后根据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名作《琵琶行》中的诗句“浔阳江头夜送客”改名为《浔阳琵琶》。20世纪20年代,上海的音乐社团“大同乐会”将它改编为一首民乐合奏曲,并根据乐曲诗情画意的内容,取名为《春江花月夜》。 作品分为八个段落,每个段落都有形象生动的小标题:江楼钟鼓、月上东山、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欸乃归舟及尾声。作品通过委婉朴质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 四、重点赏析 (一)江楼钟鼓(引子) 夕阳西下,江面上隐隐约约传来了…… 1、欣赏: 引子部分分别用什么乐器来模拟鼓声? 2、分析:琵琶用弹、挑、轮指的手法由慢而快地模拟了远远传来江楼的鼓声。箫和古筝奏出的连续轻微的波音,描绘出一幅夕阳西下、小舟泛江、微风涟漪的醉人意境。 (二)花影层叠: 1、教师导语:我们把眼光从远处收回看看近处的江面上发生了什么? 设问:春风拂过江面,有什么变化? 此段音乐中节奏、速度、力度等形式要素哪一项变化最明显? 这是乐曲的第二变奏的部分。曲调在层层下旋之后又回升,出现了旋律线的起落 音乐的动力增加了。在六小节徐缓的旋律之后,琵琶以四组先紧后宽的音型奏出一段华彩的旋律,使得情绪陡然起伏,焕然一新,与前所描绘的恬静画面形成鲜明对比,恰似一阵晚风吹拂,水中花影随风摇曳、纷乱层叠。 (三)欸乃归舟 1、教师导语:此时鱼船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快要接近江畔时…… 设问:旋律的速度、力度、节奏、乐器的数量有何变化? 此时此刻你眼前出现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 2、分析:旋律由慢而快,力度由弱到强、节奏由疏到密,乐器的数量由少而多逐一加入,使全曲紧凑有力、形成音乐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描绘了小船向归途划去时橹声急促、江水相拍、波浪起伏,由远而近的画面。 (欸乃——摇橹是发出的声音) 五、乐曲的艺术特征: a、远与近的描绘、动与静的画面、情与景的交融。 b、换头合尾(比较江楼钟鼓与月上东山的主题) 设问:各段向我们展示了不同的画面,结尾旋律相同,这有何道理? 分析:这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特点,在不同段落中出现新的因素,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结尾处相同,在变化对比中寻求统一,深化了音乐表现内容。 六、拓展欣赏 1、欣赏古今艺术家对《春江花月夜》的不同演绎 2、即兴创编 七、小结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c78c0b4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f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