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教案 教学目标: 1、培养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水平。 2、培养联想和想象水平,赏析诗歌意境美。 3、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升鉴赏诗歌的水平。 教学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领会诗中景与情的关系。 教学难点: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理解诗人的哲理思考。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自古以来,月亮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 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吟咏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二、资料链接 【作者介绍】张若虚(约660-约720),初唐后期著名诗人,扬州人,与贺知章、包融、张旭并称“吴中四士”。仅《全唐诗》录存《代答闺梦还》、《春江花月夜》两首。《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让世人为之倾倒,诗人所以名垂后世。 【古今评说】《春江花月夜》可谓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享有“孤篇压全唐”的美誉,张若虚也因为这个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三、听读诗歌,感受意境 思考:春江花月夜五个意象,哪个是全诗的纽带?为什么? 明确:月。全诗以月为中心,春、江、花、夜都是在月光下体现出来的。以明月初升、高照、西斜、下落作为全诗展开的线索。 四、层次结构 (一)、开头八句,摹写美景。 (二)、接下八句,思索宇宙人生。 (三)、余下二十句,抒写情思。 五、赏景 1、播放背景音乐,朗诵。 2、这首诗是从春江花月夜的美景入笔的。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刚才这四幅画面。 示例: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3、这部分通过意象的描写,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意境:幽美恬静朦胧。情感:愉悦 六、悟理 1、播放背景音乐,朗诵。 2、诗人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引出了对宇宙人生怎样的思索? 明确:人生短暂、宇宙永恒。 联系体现这个思想的诗句 如: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 七、体情 1、播放背景音乐,朗诵。 2、赏析五个画面(小组活动) A、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译诗:天上白云一片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在离别的青枫口不胜忧愁。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异乡漂泊呢?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思念漂泊异乡的游子。 悠悠远去的白云,暗喻游子离家远去而又行踪不定,自不过然地引出青枫浦上的愁客(游子)。 两面兼写,既写游子的倦客愁,又写思妇的相思。 化用诗句:曹植的《七哀诗》:“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B、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译诗: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闺房中的门帘卷不走月光,捣衣砧上拂去了月光但它又已回来。 拟人手法,“徘徊”写出了月游移不定的动态。赋予月亮人的灵性,它似乎也为思妇而伤心、对她怜悯,不忍离去。 与后文的“卷不去”、“拂还来”相呼应,写出月亮的不忍之心,暗指思妇的愁思无法排遣。 C、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译诗:这时相互凝望着月亮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追随月光流去照耀着游子。送信的鸿雁能够飞翔很远但也无法飞渡月光到达你的身边,送信的鱼龙游的很远但也无法游到你的身边而只能在水面上卷起阵阵波纹。 用典。“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鱼龙、鸿雁是古代用于互传音讯的载体,此处暗含有鱼雁不能传音讯之意。可见二人音讯断绝,相思无着落。 D、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译诗:昨天晚上梦见花落在幽静的水潭,可怜春天已过了一半却还不能回家。江水流走了,春光随着水流逝,水潭上落下的月亮如今又正向西倾斜。 虚实结合。写思妇追述昨夜梦见自己在潭边闲步,看见繁花纷谢。于是,自不过然地想到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a2dc3eb92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