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语与中文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蒙语与汉语 蒙语与汉语都有共同点和不同点,都有个自的非凡发展历史,特点。 有人说我们蒙古语族是阿尔泰语系的语族之一。而另一派学者认为蒙古语族是一个独立的语族, 我也是怎么认为的。在类型上与突厥语 族、满-通古斯语族十分相近。蒙古语族包括9种语言:蒙古语、布里亚特语、卡尔梅克语、达斡尔语、莫戈勒语、东部裕固语、土族语、东乡语、保安语。历史上,中国境内的卫拉特话和卡尔梅克语接近,巴尔虎-布里亚特话和俄罗斯的布里亚特语接近。现在这两种话和蒙古语的共同性不断增加,所以在中国境内它们处于 蒙古语方言的地位。蒙古语族各语言主要分布在蒙古人民共和国、苏联、阿富汗、中国等地。使用人口约500万。 蒙古语族9种语言之间 存在着基本上相近的语法体系和大量的同源词。同时,各语言之间又互有差异,各有自己的不同于其他语言的特点。差异的大小是不同的。大体上说,蒙古语、布里 亚特语、卡尔梅克语、达斡尔语比较近,而前三者更近些; 从历史上看,蒙古语族语言都有元音和谐律。元音和谐律的基本性质是:在词根内部、词根和构词成分之间、词干和语法成分之间,性质相同的元音表现为互相适应, 即某些元音之后可以出现某些元音,性质相反的元音表现为互相排斥,即某些元音之后不能出现某些元音。一双双互相对立的元音,组成舌位较后较低或发音时器官 较紧张的一组和舌位较前较高或发音时器官较松弛的另一组。同组元音互相和谐,异组则否。有的语言在此基础上又增加元音的唇状和谐,于是同一个语法成分,在 语音面貌不同的词干之后,要求分别出现4种不同的语音形式。 元音和谐在9种语言中的发展变化是不平衡的。大体上说,蒙古语、 布里亚特语、卡尔梅克语保留得比较完整;达斡尔语、莫戈勒语、东部裕固语处于半保持半破坏状态;土族语、东乡语、保安语已经在很大程度上破坏,词的两组语 音形式的对立已很不明显,但历史上存在过元音和谐,仍然留有痕迹,可以推寻。蒙古语族语言还有辅音和谐现象。主要表现是:在有舌位较后较低的元音的词里出 现软腭辅音时,部位偏后;在有舌位较前较高的元音的词里出现软腭辅音时,部位偏前。在词首位置的这种软腭辅音,在古代可能只有塞音而没有擦音,现代的莫戈 勒语和东乡语还是如此(从喉擦音变为软腭擦音的另当别论)。古代的清或清音带送气的软腭塞音在现代蒙古语(卫拉特方言除外) 和布里亚特语都变成了擦音。卡 尔梅克语和蒙古语卫拉特方言、达斡尔语、东部裕固语、土族语、保安语从塞音向擦音演变的范围更窄一些。 元世祖忽必烈在1260年即位后,封授吐蕃萨斯迦喇嘛八思巴为国师,命他制作蒙古字。至元六年(1269) 正式颁行,称为蒙古新字,次年又改称蒙古国字。 至元八年规定:"今后不得将蒙古字道作新字。"八思巴新制的蒙古字由此成为官方法定的文字。这种蒙古字系依据藏文字母改制而成。藏文字母来源于梵文字母, 横行拼写。八思巴制蒙古字,改为方体,自上而下直写,自右向左行,当是参照了蒙古畏兀字和汉字的书写及构字方式。八思巴蒙古字共有字母四十多个,用以拼写 蒙语,也拼写汉语。字母基本通用,但有些字母在拼写蒙语和汉语时,代表的音值不同。回鹘文字母在元代为蒙古族所采用,形成后来的蒙古文。16世纪以后,满族又仿照蒙古文创制了满文。 新蒙文亦称斯拉夫蒙文或基里尔字母蒙古文,是在俄文字母的基础上改制而成的,蒙古国使用的就是新蒙文。蒙古人民共和国于20世纪40年代采用以基里尔字母为基础的新蒙文。中国蒙古族使用从回鹘字母演变而来的蒙古文,从上到下连写,从左到右移行。这种文字的字母表比俄文多两个元音字母。长元音用双写字母表示。 汉语是世界主要语言之一。属汉藏语系,是这个语系里最主要的语言。除了中国大陆和台湾省以外, 汉语还分布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大约有 9.4亿。汉语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 汉语的标准语是近几百年来以北方官话为基础逐渐形成的。它的标准音是北京音。汉语的标准语在中国大陆称为普通话,在台湾称为国语,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称为 华语。 在广义上是指汉族的语言,狭义上指普通话,另外还有国语、华语、中文等称呼都是指汉语。毫无疑问,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一种语言,世界上大约有 1/5的人使用汉语作为母语。汉语也曾对其周边的国家的语言文字产生过重要影响。例如日语、韩语、越南语中都保留有大量的汉语借词以及汉语书写体系文字。 汉语是联合国工作语言之一。 汉语作为世界特有的象形文字语言,文字高度的统一与规范,现代汉语有统一和规范的语法,尽管方言发音差异特别大,但是书面语言规范,没有方言差异造成的书面交流障碍。 汉语属于独立语,分析语。汉语的书写方式是一种象形文字的汉字。五四运动之前所使用的书面语叫做“文言”,是一种以孔子时代所使用的以“雅言”为基础的书 面语。五四运动之后所推动的书面汉语通常被称为“白话”,即以北方话为基础的现代书面语。在现代汉语的书面语中,文言已经很少使用了。 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 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cff8696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1288ad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