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时间:2022-04-01 19:17:18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论语》读书报告

大家对《论语》应该都不会太陌生,它在中学、大学甚至小学的课本里都出现过。读过《论语》的人大多数都会被它的内容与含义所震撼,而我也是被《论语》里面讲述的各种道理所吸引。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共二十篇,成书时间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它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论语》是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断断记录下来的语录。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汇集编纂,后来就成了《论语》。里面的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成为后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论语》的间接创始人孔子(公元前551928日——公元前479411)华夏族,孔氏,子姓,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中他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在一定意义上说,他也是全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教育家,被后人称为“万世师表”。孔子首创平民教育,继承、发展和传播了古代文化,相传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足以看得出孔子对当时教育的贡献。

有很多的人认为《论语》是古代的东西,只适合古代人去参考。其实,《论语》里面的很多内容都适合我们现代人去学习。《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人生的目标。所以我们后人应该好好的品味《论语》中的内容,并且不断地领悟、学习,从而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

《论语》开篇的第一句是关于学习方面的名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孔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的流露和写照。“学而时习之”,就是多学习采取“无时而不学、无处而不学、无事而不学”的积极态度。这样随时、随处、随事都在学习当中,时时、处处、事事都能从中得到启发、得到教益,因此日有进功,内心充满着掌握真理的愉快。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地学习来丰富我们的知识,充实我们的生活。活到老学到老,这样的人生会有重大的意义。

孔子让我们不断的学习不仅是学习做学问,还要学习做人、做事。就我个人而言,我对《论语》里面印象最深刻的是教我们如何做人这部分。例如在正直方面,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在孔子看来,做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只有心中坦荡,做事才没有担忧。虽然在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按事物发展的逻辑推理,这种靠侥幸避免灾祸的人迟早要跌跟头。正直就是


要不畏强势,敢做敢为,要能够坚持正道,要勇于承认错误。正直意味着有勇气坚持自己的信念,这点应该让现在云游在官场上的人们好好学习,避免犯下后悔一生的错误。

在仁德方面,《论语》中有一句描述孔子的弟子问孔子的话:“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也就是说,能够自己做主去实践礼的规范就是人生的正途。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礼,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可见“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另外,孔子还提出了仁德的外在标准,即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他说,对人恭谨就不会招致侮辱,待人宽厚就会得到大家拥护,交往信实别人就会信任,做事勤敏就会取得成功,给人慈惠就能够很好使唤民众。孔子说能实行这五种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

孔子说的很清楚,要做到“仁”首先要言行统一,并且符合相关的礼仪,慢慢的培养,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礼,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但要同时做到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这五点还是极其不容易的。恭谨非常重要,与人刚开始交往的时候要表现的恭谨一些,这样才能给人留下好感与深刻的印象。但是在后面的交往中,宽厚,信实也要做到,这样能够深的别人的信赖,友谊长存。而勤敏,慈惠这两点往往能够提升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

另外,做人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我们经常可以见到“吾日三省吾身”这句话,它时刻提醒和我们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帮助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讲信用了?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温习了呢?强调从自身出发修养品德的重要性。帮助别人办事要尽心竭力,与朋友交往首先就要将信用,老师传授的学业应该经常温习,正所谓温故而知新。在人际关系交往时,在一个集体里,我们要多些真诚,多些关爱,多些理解和包容。少些怨恨,少些嫉妒,平和心态,做最好的自己。只有不断地提醒自己,不断地向自己提问,才能不断的改善提高自我,慢慢的养成好的品德修养。

孔子认为晚辈尊敬长辈是非常重要的。“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孔子把在家要孝顺父母,在外面要尊敬兄长这两项放在了前面,可见“孝”从古至今都非常重要。所谓百善孝为先,做什么事之前都要考虑孝道。孝就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辈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学生首先学会做人做事,其次是读书;只有学会了做人做事,才能真正读好书。

《论语》中还有一句非常出名,就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它为我们描绘出孔老夫子谦逊好学的生动画面,孔子认为三个人同行,其中一定有我可以向他请教和学习的老师。千百年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如一盏明灯照耀着人们,温暖着人们。被尊为“至圣先师”和“万世师表”的孔子,尚能如此的虚怀若谷,不耻下问,何况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所以我们在平时要虚心向别人请教,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用他们的缺点对照自己,加以改正。


虽然《论语》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名句,但是《论语》中也有写的不对或者说不好的的地方。例如:“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这句话写的并不正确,与《论语》中许多话都有矛盾。既然“死生命中注定而富贵由天安排”,那么为什么还要实行“仁义”,且行善积德呢?贫穷无知的人为什么还要努力呢?富贵的人为什么还要继续实行“仁德”呢?为什么还要修身呢?这显然使儒家推崇仁义的道德规范的理论不能自圆其说。只有“自己的前途和命运在于自己创造,自己的命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才有不断努力的需要,否则一切皆可以听天由命了。

而“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说明了孔子轻贱女性,视女子为小人,导致的结果是数千年的重男轻女,造孽无数。小人和女人难养也得养,这样能体现“仁”。把他们养好了才是真正的“仁”。就算是现在,一个社会将“小人”、失业者、乞丐和傻瓜等低层次人群也养好了才是真正的仁慈和慈善。另外孔子推崇君权、父权、夫权,提倡愚忠、愚孝、愚节。例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孔子的观念里,君臣父子夫妻,各有其位,等级森严,不容僭越,绝无平等之必要,更无平等之可能。导致国人只知专制,不识民主,以为命由天定,其实人人生而平等。孔子的这种专制思想、等级观念逐渐渗透进国人的血液里,流淌至今,如附骨之蛆,剔之不去。我们应该摒弃这种落后的封建传统思想。

对于《论语》,里面既有我们可以学习的地方,但是有些道理只适合在古时候使用,至于在当今的世界里是否合适就要仔细琢磨了。总之,我们应该挑取有用的东西来学习,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与素质修养。对于错误的东西我们就要避免了。这就是所谓的“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e1d87b0b84ae45c3b358ce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