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五首 渡荆门送别》阅读选择练习题 渡荆门送别(唐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这首诗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 首联 B 颔联 C 颈联 D 尾联 2.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五言律诗。 B.首联写诗人从蜀地来到荆门山,游览楚地风光。 C.颔联描写了山峦渐渐消失,江水奔向广阔原野的景象。 D.尾联照应诗题,将朋友比作故乡水,表达了对友人万里相送的感念。 3、下列对《渡荆门送别》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景象是诗人立足于行舟上的所见。 B.“天镜”与“海楼”分别指的是水中明月和海市蜃楼。 C. 这首五言律诗是一首送别诗,写的是诗人送别友人。 D.“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留恋。 4.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颔联是写景名句。这好比电影摄像镜头摄下的一组画面,给人以流动感和空间感。“随”字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入”字力透纸背,写出了大江的气势。 B.颈联以水中明月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彩云构成海市蜃楼衬托出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C.“怜”故乡水的原是诗人,却运用拟人手法说故乡之水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巧妙的构思越发显出是自己思乡深情,真所谓言有尽而情无穷。 D.这首诗意境清雅,风格纤细,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且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描绘出长江中下游一带数千里的山势和水势,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5.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代了诗人此行的目的:初次离开家乡,从蜀地乘船远至楚地的荆门。 B颔联以游动的视觉描绘了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江水向原野奔腾而去的壮阔景色。 C.颈联描写近景,用两幅美丽的画面写江上美景,第一幅是天边云霞图,第二幅是水中映月图。 D.尾联“送”字用得妙,突出故乡水送“我”到楚地还不忍心分別的情义,含蓄地抒发了诗的思乡之情。 6.与“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意境差别最大的一项是( ) A.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 B.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C.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D.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7.对这首诗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首联直扣诗题,交代了诗人此行的目的 B.颔联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 C.颈联先后描写了月下天镜图和江上云霞图 D.尾联在表达方式上由描写转入议论。 8.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写诗人离开蜀地到楚国漫游途中所见到的景色,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深情。 B.颔联描写了山势与流水,“随”“入”二字,将群山与原野位置的变换和水奔腾直泻的气势生动形象地表出来。 C.颈联描写映人江中的月影好像天上飞来的一面明镜,云霞变幻,结成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D.尾联紧扣诗题“送别”,采用拟人手法,写故乡水因为可怜自己而不辞辛劳,送行万里的深情。 9.对“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的情形,直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B.这两句诗与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相似,李白是“停舟细观”,杜甫是“行舟暂观”。 C.一个“入”字,平中见奇,既写出了江流奔腾直泻的情景,又展现了诗人激越、乐观、开明的胸怀。 D.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10.对本诗的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一个“入”字,写出了气勢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力透纸背,用语贴切。 B.颔联这两句不仅由于写进“平野”“大荒”这些江阔原野的意象而气势开阔;还由于动态的描写而十分生动。 C.以水中月明如圆镜衬托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D.“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诗人对友人的惜别与不舍之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 11.与“仍怜故多水,万里送行舟”所抒发的情感一致的一项是( ) A.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B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C.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D.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参考答案 1C 2D 3C 4D 5C 6A 7D 8D 9B 10D 11B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eb90a8dd3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