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雁门太守行》是唐朝诗人李贺借用乐府旧题,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诗人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 【学情分析】 本校位于城乡结合部,大多数学生缺少主动学习的意识,语文能力普遍不强。尤其对诗歌不感兴趣。因此,引导他们认识诗歌的魅力,感受诗歌的丰富内容与情感,激发他们热爱的诗歌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反复诵读,体会诗歌韵律,理解诗歌内容。 过程与方法:1、结合诗人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2、抓住意象体会意境,想象画面,感受战争的悲壮惨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教学难点】抓住意象体会意境,想象画面,感受战争的悲壮惨烈。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演示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李贺带诗拜谒韩愈的故事导入,引出《雁门太守行》。 二、走进作者 (1)知人论世:①7岁天才,名动京师 ②宗室后裔,无缘仕途 ③三年“京官”,一事无成 ④杜鹃啼血,抑郁而终 (2)解读题目:“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内容多写边塞征战之事,表达爱国之情。李贺用它创作了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 三、背景简介 在李贺生活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严重,叛乱此起彼伏,发生过多次重大的战争。此诗以朝廷和藩镇的战事为背景,通过歌颂守边将士杀敌报国的爱国热情来寄托自己为国立功的壮志豪情。 四、诵读感知,体会韵律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同桌之间相互指正。 2、播放录音,聆听名家示范,感受诗歌韵律。 3、模仿名家诵读,品位经典魅力,学生齐读。 五、理解内容,探究情感 1、“黑云压城城欲摧”描绘了什么画面?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 运用夸张、比喻的修辞,描绘了敌军人马众多、来势汹汹的情景,渲染了大军压境、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2、“甲光向日金鳞开”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 运用比喻的修辞,描绘了我军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士气高昂、准备迎击的情景。 3、请大家闭目聆听朗诵,想象紧张的画面和氛围,然后用语言描绘画面。(教师吟诵,学生感受诗歌画面) 黑云翻滚之下,凶猛的敌军向我孤城扑来,大有摧城之势;然而,我方将士泰然不惧,披坚执锐,雄姿英发,士气高昂,准备迎击,气势十分的威武雄壮! 带着对诗歌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诵前两句。 过渡语:尽管敌我力量悬殊,但我军将士士气高昂,奋勇杀敌,终于突围。战争从白天到傍晚,激战过后气氛从紧张到悲壮苍凉。 4、作者从哪两个角度表现了激战过后的苍凉气氛? 从听觉和视觉描写战场,呜咽的角声、紫红的血色,创造出一种苍凉悲壮、阴寒凄惨的气氛,使人感受到战场悲壮和残酷。 5、时间从傍晚到深夜,官军“半卷红旗临易水”,偃旗息鼓是为“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偷袭敌军。“易水”点明两军交战地点,让人联想起《易水歌》,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无所畏惧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和壮烈豪情。同时也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6、设想“半卷红旗临易水”的情景并将它演绎出来,体会战事的紧张。 7、两军展开激战,正面交锋,形势如何? “庄重鼓寒声不起”通过自然条件的不利反映出战争形势的严峻。 8、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引用黄金台的典故,写出了将士们奋勇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点明主旨,歌颂了守边将士的爱国热情和献身精神,同时也寄托了诗人渴望为国立功的壮志豪情。 六、主旨归纳 这是一首以战争为背景和主题的抒情诗,诗人以极其凝练的方式概括了这场战争的艰苦性,赞美了将士们奋勇杀敌、誓死报国的爱国热情和献身精神,寄托了诗人渴望为国立功的壮志情怀。 狼烟之下,冰心一片,诗中鬼才,可敬可叹!有了对诗歌的理解,下面让我们再来朗诵诗歌,相信同学们的情感一定会更加饱满! (学唱古诗《雁门太守行》) 七、拓展延伸 国家有难,灾害来临之际,热血男儿从来不曾退缩,赤子之心从来不曾动摇。千秋家国梦未断,世代赤子心依然。3月30日17时 ,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境内发生森林火灾。消防员们义无反顾闯进高温与惊险,他们默默无闻为社会运转抢险。他们用热血书写忠义,用脊梁撑起国家,何等的豪气干云,又是何等的悲壮苍凉。在此,老师也希望同学们将来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能够心系天下,心怀家国! 八、板书设计 雁门太守行 李贺 两军对峙图-----严阵以待 战场厮杀图-----浴血奋战 热血家国 寒夜偷袭图-----勇往直前 情义千秋 决战疆场图-----誓死报国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de88901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85fe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