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方言概括

时间:2022-04-20 15:54:16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青岛方言老词汇逐渐消失

本报123日报道了青岛市明年要用音像和录像的形式记录下青岛方言的事情后,引起了不少市民的热议,采访中很多老青岛人普遍感觉以前经常说的一些青岛词汇如上街里”“夜来等都已经逐渐消失,对建立青岛方言数据库也是非常支持。专家表示,语言的不断变化是正常的,而建立数据库可以帮助人们留下这些反映当地文化的特色方言,但是数据库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 司机听不懂上街里

3日上午,在大福源超市附近,记者遇到了一位70多岁的老人打车,告诉司机要上街里,把司机给问住了,老人反复说了多遍要上街里司机愣是不知道街里是哪,多亏了旁边一位老青岛人邵明发告诉司机说,上街里就是去中山路,司机这才明白过来,而打车的老人也恍然大悟,原来现在街里这个词儿已经很少有人叫了。

以前青岛市最繁华的地方就是中山路,去中山路购物大家就叫"上街里"现在很多老人还觉得去中山路是"上街里"”47岁的邵明发老家是四方区,对青岛方言比较了解,他告诉记者,以前小时候说的很多话现在都不提了,比如以前经常用涨癫”“杠杠来说人很狂傲,但现在很少有年轻人这么说了。 波螺牛子演变有误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普通话的普及,青岛方言的一些老词汇已经逐渐消失,这成了像邵明发一样的很多老青岛人的共识。3日中午在八大湖小区里健身的赵女士,是地地道道的老青岛人,她告诉记者,青岛市的方言也有很多,如四方区跟李沧区的音儿就不一样,但现在大家的口音都倾向于相同了,而且很多词儿都不说了,像以前说的夜来,现在则说昨天

对于方言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青岛大学教授 、市语言文学学会会长李行杰认为,这种现象是正常的,比如以前把手推车叫做轱辘马等。再比如,老青岛的一条很弯曲的老路叫波螺牛(you),很多人以为是波螺油子其实老派青岛话管蜗牛叫波螺牛子“you”,是古音的遗存,这是老派青岛话的说法。 声调减少声母更细分

1891年清政府在青岛设防建置起,青岛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城市方言。青岛大学教授、市语言学会会长李行杰表示,青岛方言属于胶辽官话,广义的青岛方言包括市内七区和远郊五个区市的方言,而狭义的青岛话是指老市区话,包括市南、市北、四方和老沧口区域。与普通话相比,青岛方言最大的特色是只有三个声调。 李行杰表示,与普通话不同,青岛话的声母划分地更细,在青岛话中的读音都不同,一类读舌尖后音,一类读舌叶音,这两类发音是在清朝才合为一块儿的,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听不出来了 保存方言需影像记录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青岛方言还保留了很多古词语,如夜来指昨天,而宋代词人贺铸的《浣溪沙》中就有笑拈粉香归洞户,更垂帘幕护窗纱,东风寒似夜来些。另外,青岛方言中还有一些舶来词,如青岛话中的古力等是从德语中音译过来的。

对于明年青岛市要启动建设地方方言资源数据系统,建立青岛话数据库,用音频和视频将青岛话记录下来一事,李行杰表示,这对方言的保护是非常有利的,如果古代的语言能记录下来,我们现在看古书就更容易理解了。

李行杰举例说,以用脚踢的动作为例,仅青岛方言中关于这样的词就有五六种之多,都是表示脚部动作,如”“”“”“juan”“mang”“pai”等,虽然都是用脚踢,但用脚的部位不同,力度不同,影像解释就比较直观。 说法

普及普通话与说方言不矛盾

虽然随着普通话的普及,各区市的方言都在向市区话靠拢,而青岛话整体上在向普通话靠拢。但是李行杰表示,方言有着极强的生命力,虽然不断发展变化,但不会消失。

普通话是一种交际语言,而方言则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载体,所以普通话和青岛话并不矛盾,青岛话也不会消失。现在学生上课时虽然多要求说普通话,但他们回到家或者课下可能说得多的是青岛方言,这就是一种"双语现象"李行杰告诉记者,青岛话在联络感情、传承文化乃至案件侦破等方面依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民俗学博士马光亭也是研究多年地方方言,她告诉记者,一个地方的特定文化只有通过方言才能表达出来,如青岛话中称儿子时说俺儿而且在字上发音很重,这就表现了父母的一种自豪和疼爱之情,这只有原汁原味的青岛话才能听出来。

青岛地区的语言较复杂,融合了即墨、崂山、胶州方言。邻近区、市也不尽相同。与普通话相比,有的属语音上的变异,如风箱叫风现;有的则属称谓上的不同,如高粱叫胡怵,饺子叫箍扎;还有很多土语难以用文字表示。 青岛方言中大多不使用非常等词,而以其他单音节形容词代替,如很苦说倍苦,非常甜说甘甜,另外还有“钢硬稀软喷香稀烂风快绷紧崩脆焦酥溜薄烘黑通红等。这些词语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事物的特征和程度,仔细一琢磨,还挺有文采和文学意味,岛城老百姓的语言是通俗的,也是活泼的。

普通话中的一些双音节词在青岛方言中常用单音节词表示,如窗户称被子称哥哥称屋子称 青岛方言中还有些与普通话意义相同、词素也一样的词,但在运用语序上大不相同,如诚实说成实诚摆布说,积攒说攒积,颠倒说倒颠,捣鼓说鼓捣,男女傧相说男女相傧等。




青岛话分七区

与普通话相比,青岛方言最大的特色是只有三个声调,并且按照内部异同可以划分成市区、城阳和即墨等七区。青岛市语言学会会长李行杰认为,随着普通话的普及,各区市的方言都在向市区话靠拢,而青岛话整体上在向普通话靠拢。不过作为地方文化的载体,方言有着极强的生命力,虽然不断发展变化,但不会消失,也无需刻意保护。在今天,方言在联络感情、传承文化乃至案件侦破等方面依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青岛话:分七区只有仨声调

近年来青岛的普通话普及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但青岛市语言文字工作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高永新认为,推广普通话并不是人为地消灭方言,主要是为了消除方言隔阂,有利于社会交际。方言是语言的地方变体,青岛大学教授、市语言学会会长李行杰表示 ,自1891年清政府在青岛设防建置起,青岛的行政区划多次变动,不同的方言相互影响、相互融合,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城市方言。

青岛方言属于胶辽官话,李行杰告诉记者,在全国的方言中,青岛方言不算是最具特色、与普通话差异最大的,但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也都有自身的特色。青岛话的声母比普通话更细分,如齿在青岛话中的读音都不同,一类读舌尖后音,一类读舌叶音,李行杰说这两类发音是在清朝才合为一块的,而青岛的发音习惯保留了元、明朝的状态,但目前从中老年人的发音中还能听出这种不同来,但现在很多30岁以下的年轻人就不明显了。

青岛方言最突出的特点是声调减少,只有三个单字调,普通话中读去声的字,除少数读阴平之外,其他的都跟阳平合为一类了,如在青岛话中的发音都是相同的。而从内部差异上来说,青岛方言又可分为市区、城阳(代表崂山等近郊区)、即墨、莱西、平度、胶州、胶南(包括黄岛)七区。 方言词汇:保留了很多古词语

从词汇上来说,李行杰表示,青岛方言保留了很多古语词,夜来指昨天,李行杰说宋代词人贺铸的《浣溪沙》中就写道:笑拈粉香归洞户,更垂帘幕护窗纱,东风寒似夜来些。青岛方言把烟囱称浮炱,而在《说文解字·火部》中炱,灰,炱煤也。青岛人用观目称人的外表、模样,《孔从子·记义》中则载若夫观目之丽靡,窈窕之淫音,夫子过之而弗视。

此外,青岛话中还有古力米打罗”(一种口大底小的圆铁桶)等从德语、日语中音译过来的词汇。只不过近年来一些青岛方言已经很少出现在人们的口中了。惯于运用青岛方言创作歌曲的音乐人青岛小强认为:最近几年青岛很本土的方言正在丢失,这是显而易见的,但又不用担心,因为新生词汇一大把。 非牛非马:方言节目多不地道

近年来方言剧在不少地方都挺火爆,青岛话随着电影《疯狂的石头》也开始受到追捧,青岛电视台制作了方言版的《武林外传》,还推出了方言栏目《上蛤蜊》,而沙洲、青岛小强等创作的《逛栈桥》《青岛银》等不少方言歌曲也被大家所传唱。但小强认为这些歌只是因为歌词比较滑稽而且唱出了很多青岛人的心声,所以小火了一把,但只能说方言歌被大家关注了,还没有真正热起来,方言歌曲想真正受欢迎,音乐里必须要结合普通话的演唱,这样才能被全国朋友接受。

针对近年来能不能在电视、电影中运用方言的争论,在李行杰看来,电视上有一定的面对本土观众的方言节目也是可以的,现在电视上的许多方言节目,在说方言的同时还要顾及普通话,往往变成了非牛非马、不伦不类,成了带有普通话味的方言。

方言不死:传承文化帮助破案

随着普通话的普及,方言越来越像普通话靠拢也是不争的事实,青岛各区域的普通话都在向市区话靠拢,而青岛话从整体上来说受普通话的影响越来越大。其他省市也存在这种情况,以至于有些人认为方言到了需要保护的程度。对此,李行杰则不以为然,方言作为地方文化的载体,是有着强大的生命力的,无需保护,也不可能消灭,对于方言的变化,李行杰说语言始终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不可能一成不变。 李行杰认为,方言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除了传承地方文化,还是联络感情、增加亲切感的一种有效方式,正所谓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十里不同音的方言对一些案件侦破也能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在公安大学专门有语言识别这门课,我也曾组织专家在青岛举办过全国公安系统的语言识别讲习班,李行杰说。

青岛方言的词法

http://www.xlmz.net/forum/viewthread.php?tid=2120 方言学-青岛方言与普通话比较(原创期末论文)

http://wenku.baidu.com/view/dac0128dcc22bcd126ff0c29.html 青岛话-维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D%92%E5%B3%B6%E8%A9%B1


从《疯狂的石头》看青岛方言的搞笑价值 当下最火的电影是《疯狂的石头》《疯狂的石头》里面最出彩的角色是三个蟊贼之一的黑皮。这个演员叫黄渤,是地道的青岛人,片中所说的也是正宗的青岛话。在一部正式发行的电影里,如此大规模地使用青岛话,这应该是第一次。许多对方言不了解的南方朋友问我,那个黑皮讲的话好搞笑啊,这是山东话还是河南话?我严肃地告诉他们:嫩给我听明贝了,这是青岛话。

托《疯狂的石头》的福,它让全国人民发现了,也让青岛人民醒悟了,青岛话的搞笑价值。当然,让许多自尊自爱的青岛人不满意的是,黄渤演了个贼,不是正面角色。我想,黄渤总有机会演好人的,这是一个不错的开端嘛。如果黄渤日后大红大紫,他就成了下一个范伟。全国人民都喜欢学习青岛腔相互调侃,正如我们经常盗用范伟的语气说:谢谢啊。

我不是青岛人。刚来青岛时,领教青岛话的魅力,是从两位大妈那里,她们如同超女一样,竞赛嗓门,在台东的夜市上进行热情奔放的PK。看样子她们不似同性恋,但向对方的母亲都表达了殷切的爱慕和占有之意。说实在的,话里的含义虽然不甚雅驯,但语音铿锵,富于节奏感,听起来十分有趣。我欣赏了一会儿,因为有事情,只能恋恋不舍地离去。我想起了王小波是这么形容京片子的:我曾在美国华文报纸上读到一篇华裔教授的大陆游记,说到他遭服务小姐数落的情形:只听得一串京片子,又急又快,字字清楚,就想起了《老残游记》里大明湖上黑妞说书,不禁目瞪口呆,连人家说什么都没有去想——我们北京人的语音就有如此的魅力。当然,教授愣完了,开始想那些话,就臊得老脸通红。过去,我们北京的某些小姐在粗话的词汇量方面,确实不亚于门头沟的老矿工——这不要紧,语音还是我们高贵。

青岛话的语音不宜用高贵来形容,但比较京片子,更有搞笑效果。我写过一篇文章:《千万不要用青岛话说我爱你》主要原因是在公交车上听到一个青岛小哥和小嫚说情话。那个小嫚肯定看多了《还珠格格》,那个小哥也颇有马景涛的风范,两人念的都是很有文艺腔的对白,使用的偏偏是青岛话。你知道的,但凡是说青岛话,那分贝便低不了,我就算不想听,它也要往你的耳朵里钻。亲爱的读者,能免费看搞笑的言情剧,当然很不错,惟一不爽的是,虽然我心里乐得不行,但只能保持高贵的沉默。我不能笑出声来,毕竟我是坐在他们的后排,打扰了人家谈恋爱,是多么失礼的事啊。

因此,远在《疯狂的石头》之前,我就认识到了青岛方言的搞笑价值。可惜我不是导演,没办法用到电影里去。看到《疯狂的石头》之后,真是倍感欣慰。我好想让全国人民知道,山东话一点也不傻,好玩着呢。无数外地人以为,春晚小品里出现的山东话,才是最正宗的。典型代表就是魏积安的那口烟台腔,大着嗓门喊:伙计——”说实在的,听到这个,我就脸红,为自己是个山东人。我恨不能上台踢他两脚。估计一个上海男人,看到巩汉林在舞台上用一口上海味普通话哼哼唧唧,也会有同样的感想。

如今提倡讲普通话,但发掘方言的搞笑价值也并非逆潮流而动。有些事情是可以并行不悖的。譬如说,我的一个女同事普通话是一级甲等,青岛话因为从娘胎里就听,想必也是非常地道。她的神奇在于能够在两种语言之间实行神速的转换。工作时用标准的普通话:亲爱的听众朋友,你好。骂人时用青岛话:嫩说了些劈柴?嫩待死?未曾观摩过她的恋爱表演,她到底用何种语言谈恋爱委实是个难解之谜。我便采访了她一下。她犹豫了半天,小心地透露:情好时,和他说普通话,不好时,便讲青岛话了。我很赞赏这种审时度势的态度。

身在青岛,我自然也学会了几句方言,通常在光顾地摊上买东西时运用,以防被宰。另外,在与别人对骂时也运用过几次,的确是比较有力量,一点都不吃亏。用方言骂人时,你会感觉和脚下的土地融为一体,冥冥中感觉有灵魂附体,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用普通话呢,就感觉非常孤立、缥缈、微弱,说不响嘴。 由此可见,方言还是宝贵的,它的价值也不仅仅在于搞笑而已。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ede7926bcd126fff7050b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