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虚实结合手法 陆游“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是一种可以剥离原诗背景的情境描写。 杏花的开放一般是三到四月,是春盛时节的景象。卖花人采摘了杏花,进得城来,卖给深门大院的女子妆点庭室,让春色蔓延。 这种生意如今还有,我们经常会碰到卖花的少女和大妈,玫瑰最多,但是有意思的还是白玉兰之类香气淡淡,不常见的花骨朵。 如今都是在人流多的地方,而宋朝的时候,理学盛行,大家闺秀都深藏闺房,难得外出,所以才会有“深巷卖杏花”的情境发生。 这两句其实都是写听觉,“一夜听春雨”中散发出诗人的一些别样情思来,春日正好眠,诗人为什么一夜无眠呢?背后多多少少有些事,让人心神不定。 清晨来临,远远听到卖杏花的声音,知道雨停了,春意从那些巷子里的声音荡漾出来。 既悠远,又有着希望。 这两句诗发散性很强,如果单独拿出来,很容易激发不同读者的自身情境代入。这种寓情于景,却对感情指向模糊,正是晚唐诗歌的特色。 也正因为如此,才能成为千古名句,而不是那些寡淡的说理句子——哲理虽然高深,但老百姓不喜欢。 我们看陆游这两句诗在他的表达中是什么意思。 《临安春雨初霁》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这是一首仄起入韵,押平水韵“六麻”部的七律。格律严合,文法严谨。 平仄严合。仄起入韵格式在以往的文章和格律诗专栏都有推导讲解,没有必要反复说明。而且一般人读诗,更看重的是语音流丽和内容意境。 因为格律严整,所以发音流丽,没有诗病。 如何“文法严谨”? 在专栏也曾经讲过,七律是有普遍文法的,即“起承转合”。而一首诗的真正内容,也就是真正的诗意导向,其实是暗含在“起、合”之中的。“承”是对“起”的延续,而“合”不但延续颈联的“转”,还要回归首联。 所以很多律诗可以使用“中二联截取法”——因为中二联一般是铺陈、描写,我们把它们先放在一边,只看首尾联,如果诗意安排得当,就能得到一首表达心迹的绝句。 意思同样是完整的,只是相对来说缺乏描写铺垫,不过更加有利于我们读懂一些含义比较模糊的作品。 把中二联去掉,得到一首七绝: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eee7b75f4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