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实录与点评20

时间:2022-04-03 10:02:38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下面是一位教师在讲授《念奴娇 赤壁怀古》一课的片段: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苏轼的一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宋词有豪放和婉约之分,两种流派,可谓双峰对峙,二水分流。苏轼这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豪放派词的发轫之作,整首词如挟天风海雨,横溢斜出,使我想起贝多芬洋溢着英雄气概的交响乐;想起米开朗基罗充满力与美的雕塑。苏轼在四十七岁时写下这首词,这也是他被贬黄州的第二年,时作者心情如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请同学们放声自由朗读。

找同学朗读《念奴娇赤壁怀古》

师:声音很好,朗读时如行云流水,为了进一步去体会这首词,我们一起来听录音。 大家跟着录音机朗读,又一次欣赏这首词,要想更好地理解体会词,还必须进一步进行赏析,老师将这首词分成三个层次。

(板书)赤壁雄奇景 英雄周郎颂 失意酹江情

古人作诗填词,特别讲究起句。起句如爆竹应骤然轰响,面对长江,孔子曾经深深的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同样面对长江,南唐后主李煜也曾感慨万千,“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面对长江失意落寞,被贬的苏轼他又有何感想?

同学齐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师:词人有了怎样的感想,请一位同学稍作阐释。

1:作者面对滚滚东去的长江水,想到长江,想到赤壁奇景,想三国赤壁之战,想到许多三国英雄人物,从而慨叹:“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师:注意具体体会词,哪位同学能说一下,是三国时代吗?

1:不是,作者面对长江,看到滚滚长江水,发出感慨,想到千古以来的风流人物,他把所有英雄人物,通过滚滚而流的长江而联想。

师:非常好,面对长江,词人表达有限的人生和无限的历史,为整首词铺垫雄奇的底色。光有底色不行,不但要放得开而且要收得拢,第二句:“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放得开又收了回来,他交待了怎样的时代?什么样的地点?一起说是什么时代?(三国)什么样的地点?(赤壁)有了这样的底色,有了这样的时空,接下来浓墨重笔描写赤壁雄奇景,词中用了十三个字“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古人讲究炼字,留下了许多炼字佳话,谈谈你喜欢这首词中哪个字?

2:我觉得这十三个字中,“卷”字运用得非常好,这个“卷起千堆雪”的“卷”字体现作者的豪迈气概。从这种气概中,可以看出赤壁雄奇之景。

师:你说这个“卷”字侧重叙事,我同意。“卷”还写出一种形状,还有没有补充的? 3:我认为还有一个“雪”,这个“雪”字不但写出长江回溅的气势,而且写出了颜色。






师:写出了色彩,这个色彩非常美丽。“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大家学习过《荷塘月色》吗?(生答:学过)“落下斑驳的黑影”,这种景色美不美?(生答:美)粗犷、野性的美。在这首词景物描写中哪个字体现这个特点?

4:我认为“穿”、“拍”两个字写出了长江水浪涛之势的磅礴。同学们试想,滚滚长江号称我国第一大江,它不仅有壮美的一面,而且不同词人笔下的长江体现出不同的美。在这首词中词人描写“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在《前赤壁赋》中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后赤壁赋》中是“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师:谁来重复一下?(找同学重复一下。

师:在这里词人不去揣摩长江的恬静美,也不讴歌激情美,而是用尽笔墨描写长江的壮美,长江的壮美能暗示当时的社会背景、时代环境,通过这种描写能体现三国时怎样的社会环境?用四字成语概括一下。

5:群雄逐鹿,还有三国鼎立。 师:好,有没有补充? 6:群雄割据。 7:问鼎中原。 8:英才辈出。

师:从形、从色、从声上,我们能一起感受到也仿佛回到金戈铁马的古战场,写景的目的是为抒情,也是为写人,只有这样的赤壁,这样的长江才能和英雄周瑜相配,就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只能写伊人一样,就像杨柳岸晓风残月只能写离情一样,这样的赤壁长江才能千呼万唤出周瑜的形象。

下面大家看黑板,第一个层次“赤壁雄奇景”,作者通过长江写赤壁,通过写景这种描写手法,最终为人物出场作出铺垫,这可以说是一种“衬托的手法”。

既然三国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那么大家想一想,在三国时代堪称英雄的有哪些?

9:刘备。 10:我认为关羽。 11:周瑜。

师:与苏轼的观点相同。 12:黄忠。 13:诸葛亮。 ……






点评:

1、发挥了传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科书编写建议”中写道:“教科书编写应以科学教育理论为指导,充分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要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要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情感,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探究式教学为学生感悟提供了有效帮助。有助于触发学生的思绪,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是有限的空间和时间通常会使学生难以自由地拓展。所以本节课以语文教材为中心,向内挖掘,增添语文教学的活力;向外延伸,不断地丰富语文教学的内涵。

3、任教老师注意到适当地增加语文课外教学资料并非简单地插入或者叠加,而是从浩瀚的书海中筛选相关的资料,丰富教学内容,体现了这位教师典型的发散思维,效果明显。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f5bcc462aea81c758f5f61fb7360b4c2f3f2a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