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社会工作者实务备考指导:人类行为 导语:一个人的行为(Behavior)是其人格或个性(Personality)与其当时所处情景或环境(Environment)的交互作用的产物。我们一起来看看相关的考试知识吧。 人类行为的含义 德国心理学家勒温在1951年提出著名的人类行为公式:B=f(P•E)。其中,B——行为,P——个人,E——环境,f——函数关系。这个函数关系表达了人类行为的基本原理。具体来说,这个公式的意思是,一个人的行为(Behavior)是其人格或个性(Personality)与其当时所处情景或环境(Environment)的交互作用的产物。 人类行为的类型 广义上讲,人类行为包括外显行为与内隐行为。外显行为是可观测到行为,内隐则相反。我们通常讲的人类行为是外显行为,它可分为如下不同类型: 1、根据行为的起源可分为本能行为和习得行为。本能行为起源于遗传,不需学习就能获得。习得行为相反,它是在后天与环境的互动中学习而形成。 2、根据特定的标准可分为正常与异常行为。这样的区分很重要,特别是在精神健康领域中。但是这里的'特定的标准是很难确定的。也就是说正常与异常行为之间没有绝对的划分标准和界限。 我们来看一个案例。 用什么样的标准来区分或衡量什么是正常,什么是异常呢?常用的有: (1)统计规律。统计显示出大多数人相似或一致的行为,这种行为可以视为正常的行为,反之则可视为异常行为。 (2)社会规范与价值。当人们行为符合当地的社会规范和价值时就被视为正常行为,否则就是异常。 (3)行为适应性标准。如果无法适应社会,就会表现出异常行为。 (4)个体主观体验。以个体主观体验为依据,当某些行为超过特定的界限,就会被视为异常行为。 但是这些标准是相对的,会随着社会的变迁、认识的深入而发生变化。 人类行为的特点 1、适应性。人类行为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适应环境,当然这些行为同时也在改造环境。 2、多样性。不同的需要会引发不同的行为。 3、动态性。各种环境的变化以及人类自身的变化都会影响人类行为的动态变化。 4、指向性。人类行为有其原因,同时也会指向特定目标。 5、可控性。人类能有意识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使其向着目标前进。 6、发展性。人类现在行为是由过去行为而来,又会朝向未来,所以说人类行为是连续发展的。 一寄宿制小学一年级学生小明,得了个“怪毛病”:每周一上学前常有莫名胃痛、腹痛出现,而到了周五回家时,所有症状均不治而愈。经心理门诊诊断:其患的正是“学校恐怖症”。据介绍,这种现象以往较易出现于初进托儿所或幼儿园的儿童,可近年来,发病儿童年龄明显增大、持续时间延长。其产生的原因很复杂,如父母教养方式不当、学压力过大、学校老师过分严厉、学校同学排斥等。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10bd417ff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