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古诗文几处断句的思考

时间:2022-05-08 00:15:2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对初中古诗文几处断句的思考



对初中古诗文几处断句的思考

近几年来,中考对古诗文的断句检测一直不减;而且,断句能否断正确,对于学生理解文意至关重要,它不但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同时,也关系到学生的语感。鉴于此,对初中学生加强古诗文断句训练就不可忽视。

但是,由于受现代语言习惯的影响,或者对知识的错误理解,学生误读误断,读破文意,却时有发生。

如七年级下册《伤仲永》一文中有这样一句:“余闻之也久”,许多学生由于对“也”字不理解,把它读成“余闻之/也久”,初听并无大碍,可仔细一琢磨,如果这么一读,就应该先前还有谁听之已久,可反复阅读,文中都不曾有此意。其实这个“也”字,在文言文中只能作助词,此处是表示舒缓一下语气,故,正确的读法应该是“余闻之也/久”,全句意思为“我听说方仲永的事已经很长时间了。”

无独有偶,九年级上册,辛弃疾的《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有这样一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很多学生由于未能深入理解诗意,特别是前句,因此误读为“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把前句中的“八百里”理解成了“军队驻扎的范围”,把“分麾”理解成“分吃”,如此望文生义,即使能解释通,也不免牵强附会。教材注解明确写着“八百里分麾下炙”,意思是分牛肉给部下享用。“八百里”指“牛”,据《世说新语.汰侈》载:“晋王恺有良牛,名‘八百里駮’。后世诗词多以‘八百里’指牛。麾下,军旗下面,指军营里。炙,切碎的熟肉。”因此,前句合在一起译作“将士们在军旗下(或在军营中分吃烤牛肉。”而“塞外声”指“悲壮粗犷的战歌”,这三个字不能分开理解。因此,原句应读着:“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八百里”对“五十弦”,“分”对“翻”,“麾下炙”对“塞外声”,合情、合理、合拍。

八年级上册刘禹锡的《陋室铭》的“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很是耐人寻味,个别老师和不少学生把此句读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如此一读境界全无。我们来看这一组对偶句,从对仗的角度讲,上下句要词性相同,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所以,“苔痕”应对“草色”,“上”应对“入”,“阶绿”应对“帘青”。因此,应该读作“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理解为“苔藓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眼帘”。按现代语序为“苔痕绿/上阶,草色青/入帘”。据此,原句读着“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亦可。如此,通过一外“上”字,一个“入”字,作者用拟人手法就把静景写活了(以动写静)。仿佛青葱的小草、碧绿的苔藓也如人一般多情,为


室主人的高雅脱俗所动,一个爬到台阶上,一个探头入帘欲看个究竟,妙哉!美哉!只有如此理解断句才能品出作者笔下的绝妙佳境。

诸如此类的例子当然还有不少,这里就不举了。我在这里想从个人的教学所得入手,谈谈如何避免断句的错误。

一、统观全局,抓住句子的整体意思,以语义来划分。

如,九年级上册《出师表》中有这么一句:“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如何划分停顿?如果按句子的主谓结构来划分,自然该如此读:“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可是仔细推敲,此句乃强调诸葛亮的个人见解,根据语言习惯,凡强调的就应该突出,这样一来,句子正确的停顿应该是“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九年级下册的《公输盘》也有类似的例子,如“宋无罪而攻之”,如果不照顾句子的整体意思,很容易就会念成“宋/无罪而攻之”,可联系上下文,发动进攻的是楚而不是宋,因此,正确的断法应该“宋无罪/而攻之”,意在谴责楚而非宋。

二、要善于抓住总结性的、过渡性的词语,作正确的划分。

许多句子有明确的总结性或过渡性的词语,那就要善于抓住它们来划分。如,八年级下册《马说》中的“故虽有名马”,本句是承上“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而来,“故”既是总结,也是过渡,读时将其断开,自然没错,即读成“故/虽有名马”。类似的例子如《出师表》中的“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是以”也是承前对向宠作了分析评价后得出的结论,因而也要把它断开才是,即读成“是/众议举宠为督”。

三、要善于抓住对偶的特点,进行正确划分。

古诗词中,有许多句子含有对偶的修辞,断句时要充分利用对偶的特点。一般来说,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数量短语对数量短语,即词性相对,句式相同,字数相等是对偶的基本特征,只要抓住这些,就不容易出错了。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两个”对“一行”,“黄鹂”对“白鹭”,“鸣”对“上”,“翠柳”对“青天”,找准对应的,自然就会划正确了,即念成“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古诗词句,都用了对偶,不少的句子还是要根据意思来划分。

如,七年级上册的《泊秦淮》中“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有不少学生误以为用了对偶,把它误断为“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而实际上“酒家”是不可分割的,正确的断法应该是“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家”。类似的例子还有九年级上册的《渔家傲》中“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有不少人把它读成“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就连成都市06的调研考试题也是给的这样的参考答案。实际上,句中的“衡阳雁”是有来历的,据说


湖南古有“雁回塔”,大雁在冬天飞到这里就不再南飞,故诗人往往以“衡阳雁”指秋雁,这种说法在王勃的《藤王阁序》中也能找到佐证。因此,此句绝不能简单地认为是“秋来”对“雁去”。当然,如果把“塞下秋”当作一个整体,此句就好办多了,这样的话,句子就可以读成“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既不打乱句意,又不影响意境,凄凉之感反而更浓。

四、抓住古诗词节奏规律,进行正确划分。

从《诗经》到唐宋诗词,我们不难发现,每首诗词的节奏都是非常有规律的,尤其是绝句和律诗。从四言、五言到七言,它们往往呈现出二/二、二/三、二//二、二//三这样的规律,只要我们明白这一点,就不难划正确了。下面依序举例加以示范。

1)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2)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3)阳春//德泽,万物//光辉。 青山//北郭,白水//东城。

4)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当然,要划好句子的停顿,作好正确的断句,绝不是三言两语,一时半会就能办到的。但只要我们能掌握古诗文的语言规律,认真理解句意,做到不望文生义,不想当然,注意上下句之间的对偶,并坚持实践,不断总结,就能较好地断好句。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14fc945aa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