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思维导图处理记叙文写作素材初探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利用思维导图处理记叙文写作素材初探 作者:郑惠佳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下)》 2018年第10期 郑惠佳 摘要: 在高中阶段的记叙文写作中, 我们发现学生总是存在无话可写、 无话可说的问题。 这实际上就是素材的匮乏导致的。 思维导图的应用可以让我们发掘到更多的素材, 同时也可以引导我们更好地处理这些素材, 将之充分展示到文章中。 关键词: 思维导图; 写作素材; 记叙文 中图分类号: G63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8)10-0079 在作文教学中, 我们发现高中生在记叙文的写作中存在着种种的问题, 尤其是在素材的处理上, 绝大部分学生反映的问题就是觉得: “没什么好写! ” “不知道写什么呀! ” 感觉作文课是一大煎熬, 殊不知, 教师评改作文也是一大煎熬, 因为学生的作品确实是素材千篇一律, 毫无新颖典型可言, 这样的作文谈何精彩! 这样的作文课, 谈何快乐! 笔者在写作教学中尝试引入了思维导图, 经过一个学年的实践,笔者真实感受到思维导图对解决记叙文的写作中素材的收集、 运用问题有很大的帮助。思维导图是国际著名脑力开发权威东尼 · 博赞(Tony Buzan)在其作品 《启动大脑》 一书中向世人介绍的一个脑力潜能开发的工具。 它其实就是运用绘制图像作为思考的工具, 用来快速地处理外来信息, 以形成自己的智慧。在生活中, 我们每个人看到的东西都是以影像的形式来呈现的, 如果我们将各种各样的信息编成相同含义的图画、 文字、 符号、 形象、 颜色等视觉材料, 那么我们在信息的选择、 联想、 创造、 沟通、 记忆时便可更为流畅和顺利了。 思维导图在记叙文写作中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思维进行清晰的梳理, 给学生一个思维空间, 这个空间既可以天马行空又不至于不着边际。在自己的搭建下, 学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尽情构思, 再进行取舍、 加工, 然后将之变成文字写下来。有了清晰的思路图,学生只需按着各个步骤填入文字展示自己的感悟, 相对而言, 顺利完成作文的概率上升了, 跑题的风险降低了。 一、 发现素材 发现素材的过程是记叙文写作的第一步,即最基础的一步,这一步没做好, 根本就不会有下面的步骤存在的可能性。发现素材是一个发散思维的过程。在这一环节, 我们要做的最关键的是“让你的思维飞起来” !以题目的主旨为中心点, 并围绕其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 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想象, 从而产生多条思路, 并且使多条思路向外扩展。 中学生生活经历比较简单,更勿论什么阅历丰富之类的, 所以我们要求学生写什么深刻的内容、 深刻的体会, 也确实是强人所难。而学生很多时候也是说, 他们的生活就是家庭、 学校, 没什么新鲜可言。那么, 笔者认为, 在发现素材的过程中, 我们应该引导的是让学生去发现平凡生活中的新鲜感人的东西。 如布置学生习作 《我的心中有一首歌》 , 在引导分析时, 笔者让学生将题目中心词 “歌曲” 扩展为几个关键词, 并将其扩充为一句话 “我什么时候在哪里听到什么歌曲, 我的感受是怎么样的, 对我有什么意义? ” 这里的关键词其实就是 “歌手” “场合” “联想” “叙事” “心情” “扣人心弦处”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 按照 “由近及远、 由己及人” 的途径将内容补充完整。 学生在 “歌手” 分支写了五月天、 周杰伦、 易烊千玺等, “场合”分支写了电视节目、 手机音乐、 校园广播、 旅途中、 被窝里等, “联想” 分支写了家人的呵护、 昔日的友情、 个人的奋斗、 家乡的种种物事、 远去的亲人等, “叙事” 则写了离家求学的苦、 昔日与朋友的交往、 考试失败的经历、 与家人外出旅行等……在将学生的思维导图综合起来后, 笔者让他们自己将各分支的内容进行归纳。很快, 他们便发现了写作的范围一下子变大了, 可以选择的素材丰富了。 而且因为有思维导图的引导, 很多学生直言, 在构图的时候,一些事情自然而然地跃然纸上, 写下来时是 “根本就停不下来” 。 二、 挖掘素材 纵观学生的写作思维导图, 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可写的素材可谓是五花八门, 思维空间百花开放, 那么在这个时候, 我们应该给的指导是让学生选择最合适自己的素材来写作, 把这个最合适的素材挖掘出来、 提炼出来。 何谓最合适? 首要条件是必须符合题旨要求, 其次, 通俗一点, 最走心的, 笔者给学生的建议是你在哪一个分支里最有感觉就选哪一个, 把当时的感受写出来。 一般来说,第一条件是没有问题的, 因为思维导图的引导学生极少有跑题的可能, 除非他在审题时就出了错。 例如在 《我心中的一首歌》 这篇习作中, 有学生构思了以下的思维导图: 笔者问学生: “你觉得哪一个你更熟悉? ” 无可非议的, 对于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来讲,他们对历史人物的了解还是不够深刻,对人物的命运遭遇缺乏细节性的了解, 对社会问题也欠缺深入地思考, 从这些方面来看, 要将文章写好实在是一大难事, 更麻烦的是, 这往往会让他们陷入词穷的境地, 所以 “离骚” 并非一个好的选择, 而在 “稻香” 这个素材上, 由于它所涉及的是学生本身的经历, 这一素材的真实性已然毋庸置疑。 最重要的是, 学生自己的体会是, 在联想这一环节, 想到的颇多, 家乡的种种似乎在脑海翻腾, 历历在目, 试问, 选择这样的素材会无真情实感吗?会不感人吗?笔者一直认为, 好的文章首要条件必须是先感动自己!选材,挖掘素材, 这个素材的首要条件便是让自己印象最深、 感触最深的东西。说到底, 就是要典型的素材! 三、 展现素材 选择了典型的素材,接下来的工作便是将这一素材具体化了, 因为在思维导图的构思过程中, 我们仅是将要点写下, 尽管可能中间也会有很多细节的考虑,但是都还是一个粗略的思考过程。 记叙文要以感人的细节见长, 这是记叙文成功的一个标准。 我们在想起过去所看过的一些经典的记叙文, 记住的就是其精彩的细节展示。如朱自清的 《背影》 对 “父亲翻越围栏” 这一细节的描写, 如魏巍的 《我的老师》 对 “老师举起教鞭” 这一细节的描写。文章于细节之处更见功力, 更见真情。所以, 笔者和学生强调: “你在构思时想到的细节也尽量让它展示在思维导图上, 想到的就是灵感, 写下了就可能是好作文。” 在学生另一次以食物为题材的习作中, 学生选择“白粥” 为素材, 在构思的过程中, 学生写自己生病时母亲煮粥喂食, 但是只是概括性的叙述, 文字僵硬直白, 毫无动人之处。笔者引导学生思考, 生病时的感受是怎样的? 母亲端来那碗粥时的动作、 表情是怎样的? 粥又是怎样的? 吃得时候又是怎样的? 把这些细节一点点穿起来, 一切就都了然于心了, 行文自然也就如行云流水一般。这些细节恰恰是文章的动人之处, 写好了这些, 文章还能不好吗? 思维导图对展现素材的作用还体现在对详略得当的处理上。在学生以食物为题材的习作中, 这一方面体现尤为明显。学生将思维导图画出后, 笔者问: “按照你想表达的中心, 你觉得哪一部分该详写, 哪一部分该略写呢?” 很明显, “色、 香、 味” 只是一个诱发情感的引子, 无须过多的笔墨描摹, 而相关的人与事才是文章应展示的重点。又如, 在另一道 “ 里有属于我的世界”半命题作文训练中, 学生选择了 “魔方” 为题材, 将思维导图画出后, 在确定详略点时, 把重点放在了第一次与魔方邂逅的过程, 将第一次认识魔方的过程事无巨细, 一一道来。 在评析的过程中, 笔者问学生: “你想表达一个怎样的中心? ” “体现我对魔方的热爱。 ”“那你为什么热爱它? ” “因为它让我不断挑战我自己, 让我有挑战后的成功感。 ” 这一对话的过程, 笔者认为应该引导学生将之体现在思维导图上, 因为它可以帮助学生确定文章的主旨并使之不会偏离, 而且, 详略的处理的基础就必须是以主旨为出发点的。 笔者给该生的建议是, 应该详写挑战自己, 不断训练的过程。笔者发现, 在多次的思维导图训练之后, 很多学生很自然地知道详写的地方其实就是细节化的地方, 二者相得益彰! 通过一个学年的教学实践, 笔者真心感觉到思维导图对中学生记叙文的写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素材的收集上, 可以引导学生发掘自己从来没有注意的领域,扩大自己的作文素材范畴。 在素材的选择上, 可以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想要的, 对自己真正有用, 符合文章题旨的素材, 懂得真正的取舍之道。 在对素材的处理中, 它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围绕主旨该如何让素材充分展现魅力以达到写作者的目的。总而言之, 教师在训练学生做思维导图时, 可以秉承一条原则 “紧扣中心, 四面八方, 均可想象, 化虚为实, 充分展示” , 让学生时刻谨记, 文章的主旨是根本, 即使可以天马行空, 但是思维导图中一定要有中心的展示。 (作者单位: 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第一中学 525000)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1a88cc25527a5e9856a561252d380eb639423b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