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名性别差异的社会语言学分析 乳名这种语言习俗拥有悠久的历史。据游国恩先生的考证,起小名习俗兴于两汉,始于六朝。【1】可见乳名在历史上有一定的社会文化价值,古代文献中有不少关于古人乳名的记载,并且不仅民间百姓起小名,皇帝也有小名。如《南史张敬儿传》中记载, 南齐时,有兄弟俩,哥哥张敬儿小名叫狗儿,弟张贡儿小名叫猪儿。在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说: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其中寄奴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佛狸则是北魏大武帝拓跋焘的小名。这些小名都以俚俗丑贱为原则。女性乳名, 无论是命名角度还是其寓意相对于男性乳名都未受到同样的重视。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研究乳名在于该学科的基本理论原则是语言的社会属性, 研究的不仅是语言系统而且包括对语言使用语境, 对语言交际的参与者和对交际产生制约的情景等方面的研究。乳名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和社会现象, 具有社会特征;其作为人类最普通的语言现象,又是以语言符号将个体区分。语言、文化、心理、环境各因素互动从而促进语言发展变化。【2】 首先,乳名作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其不同代表着不同的文化。个人成长的环境当然还有个体家庭差别,因此命名不同也是不同社会背景的反映。从乳名寄托的希望来看,50年代到60年代女性乳名和男性乳名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女性乳名大多数都寄托出父母希望孩子健康简约、朴素真诚,如:简儿、小平、创娃等。然而男性乳名却表明,父母一方面希望孩子能健康平安成长,大福大贵,有成就,如:成儿、福财娃、先福、崇仁、百全等;另一方面希望长大后能报效祖国、为国家事业做出自己贡献一份力量,如:建设、建国、富强、卫国等。由此看来,无论是那个年代,对于女性在社会的贡献与付出几乎是忽略的。但事实上,女性其实在社会中的作用并不低于男性。然而在传统观念中这种作用却被忽略,从乳名中我们很容易看出这中男女性当中所反映出人们在传统观念中对女性的不肯定。其实,这个社会是有男性和女性共同组成的,我们应该更客观地对待女性的社会角色,而不是以传统的观念去误解女性角色。纵观历史长河,不难发现女性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睿智刚烈的女皇武则天在位期间,整个国家经济、政治都繁荣,再到前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她对中国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有句话是形容女性在男性事业成功中起的作用,就是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会有一个伟大的女人支持。因此,我们更应该去认可女性的重要地位。 其次,从命名反映的封建理念来看,50年代到60年代女性乳名和男性乳名都有很大的差异。中国历来就有重男轻女的传统。一方面,女性乳名表现出传统家庭观念,如:找兄,招娣、改娃、存儿等,这些乳名直接反映出人们对生子的渴望。相对来讲,男性乳名没有反映出对生女的期待。这些传统观念尤其在50年代到80年代尤为严重。但是,从调查得到的预料中不难看出在90年代至今的乳名中也存在。另一方面,女性乳名中迷信对女性的保佑寥寥无几,调查到语料仅有银环子。然而,男性乳名中迷信对乳名的保佑甚多,如:双拴子、拴虎子、拴舅子、观音保等。在调查过程中也了解到,在当地有个习俗,用餐的时候都是男性先吃,并且大多数家庭都是女性做饭。从以上这些可以看出,对男性的重视远超过女性。这样的传统习俗在社会和文化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是值得我们去斟酌的。社会的发展应该是摈弃一些消极的而吸收积极的,男女平等这个口号一直存在,而我们真正的平等却仍需努力获得。 最后,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环境,个人成长有不同环境,环境又是在不断变化中, 因此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研究名字需要看到环境的时空两维性。自然环境中动物植物,天地宇宙,自然现象, 山水景观,孕育人的成长,人们也极为熟悉,因此经常被用于取名。从乳名纪念意义来看,女性和男性乳名纪念意义也有所不同。大多有纪念意义的女性乳名都有纪念收成、时令,如:麦柜儿、麦换儿、冬贵娃等。而有纪念意义男性乳名除了反映时令,如:清明娃、大卯儿等,大多数都是纪念长辈(多为爷爷)如:五十三、八一子、五十六、五十九等。从表面来看,仅仅象征意义没啥大的不同,但是我们根据分析及实地咨询进一步证实,这些反映的还是重男轻女。男性的乳名多为纪念爷爷的年龄,这表示爷爷在这个年龄(如:53岁)得了一个男孙子,人们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生男会给家里带来更多希望,给家人带来更大的精神。 乳名作为中华名族特有的传统文化。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份传承文化在体现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的同时也反映出了人们在传统守旧的观念影响之下,将一些错误的观念继续传承下去,比如,本文中所提到的对女性地位及社会角色的质疑与否定。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23c279b3e1ec5da50e2524de518964bce84d2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