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忧患文人的忧患意识

时间:2023-03-05 02:38:1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成绩

【摘要】纵观中华几千年文明史,古代文人多怀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而在这种“兼济天下”的情结中,几乎无不体现出一种“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可谓是我国古代文人的重要思想意蕴之一,而这种忧患意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具体体现,并且表现形式多样化。 【关键词】忧患意识 居安思危



中华几千年来的文明史,从某方面来看,也是一部文人史。中国古代文人墨客活跃在历史舞台,借助诗、词、歌、赋、绘画等多种形制来抒发自己政治情怀和理想抱负。忧患意识作为古代文人思想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大量的文学作品艺术创作中都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一、古代文人的忧患意识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体现

(一)忧患意识在安定治世的体现

在安定的治世,百姓安居乐业、商业兴隆,可谓国泰民安。在这样的历史时期,文人的忧患意识,多会以进谏君主、劝纳良言的形式体现出来。

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这篇文章形成于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大唐盛世。其中的“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就是提醒唐太宗,若要保持国家长治久安,必须身体力行“十戒”:戒贪、戒骄、戒盈、戒盘游、戒懈怠、戒壅蔽、戒谗邪、戒谬赏、戒滥刑、戒大兴土木。

另有西汉时期的贾谊,思想敏锐、心系国运。西汉建政20多年之时,政权日益稳定、经济恢复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可谓为治世。而贾谊在自己悉心细致的观察和研究之后,给汉文帝上书。他在谏书中忧心忡忡地写道,“进言者皆谓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

(二)忧患意识在上层统治者昏庸无能时的体现

这个时代所能够产生的文学作品,主要表现文人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忧患。 比如屈原的生于战国末期,而楚怀王又不辨贤良,听信谗言。致使屈原虽耿直而遭谗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奋发图强,做个中兴之主。他明知忠贞耿直会招致祸患,但却始终“忍而不能舍也”明知自己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危险,在“楚材晋用”的时代完全可以去别国寻求出路,但他却始终不肯离开楚国半步。这些突出的爱国风骨恰恰表现了屈原对于民族命运、对于国家前途的深切忧虑。

(三)忧患意识在国家存亡时的体现

自古以来,中国文人都有强烈的爱国情结,屈原作为第一位爱国诗人、将其爱


国情怀展现的淋漓尽致。国难当头,众多的文人彰显出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独立的信念,不顾自身安危,而是全心忧虑国家安危、存亡。

孔子赞扬管仲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认为没有管仲,我们就沦为夷狄了。屈原在《离骚》中表现了对楚国存亡的强烈爱国主义的情感。南宋抗金名将岳飞面对着祖国山河破碎,人民颠沛流离的残酷现实,怀抱“还我河山”的壮志,置身于疆场,精忠报国。岳飞《满江红》一词曰:“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待从头收拾旧河山,朝天阙。南宋末年文天祥,在国家危亡关头,挺身而出,顽强抗击侵略者,在力尽被俘之后,坚贞不屈。先在押送的船上挥笔写了《过零丁洋》的诗篇,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表白自己赤心报国,视死如归的坚强决心。在狱中,他面对劝降,又写下《正气歌》热情地歌颂了我国历史上许多不畏强暴、坚持气节的忠臣烈士身上的“浩然正气”在祖国大地上万古长存。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和明末抗清的史可法以及清初抗荷兰殖民主义者并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郑成功,都名载史册,可歌可泣。

舍身为家国。当国家面临危难之时,文人的忧患意识化身为崇高的民族气节,而正是这种民族气节使一位又一位文人忧心国家的安危存亡,不顾个人利益得失,甚至将生死视乎平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二、古代文人的忧患意识的不同表现形式

(一)忧患意识在文学创作上的表现

我国古代文学的表现形式十分丰富。诗词歌赋各种文体

(二)忧患意识在艺术创作上的表现

中国古代绘画中,有一类就为文人画,又称“士人画”

三、忧患意识的深远意义

归根究底,文人的忧患意识是其高尚道德情操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一种体现,种思想在数千年中一直被继承、发扬,称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之一。



参考文献: [1] [2]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32ed21ec5da50e2524d7f7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