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元33 刑法 一、刑法的意義 規定何種行為是犯罪,及犯罪後要如何處罰 將犯罪制裁權交給國家,禁止個人以自己認定的方式處罰犯罪 保護人民重要生活利益,實現社會正義 犯罪行為-行為人有故意或過失 -已嚴重侵犯他人利益 -符合刑法規定的犯罪要件 功能-維持社會基本秩序,追求公平正義 二、罪行法定原則 不是法律明文規定,就不是犯罪;不是犯罪,就沒有刑罰 刑法在制裁犯罪行為,亦在約束國家不可因濫用刑罰權而侵害人民權益 犯罪的偵查與起訴,原則上由代表國家公權力的檢察官負責 三、刑罰的目的 情緒性的滿足 嚇阻-預防有人再犯 制定嚴謹法律,提高犯罪破案率,徹底執法 矯正-改過向善 教育犯罪人 種類-死刑(生命刑)、無期徒刑、有期徒刑(自由刑)、罰金(財產刑) 四、刑罰是最後制裁手段 根據審判,由國家強制力執行制裁 法官依法獨立審判,公開審問 依法偵辦犯罪,執行刑罰 理性判斷,避免人為疏失(情緒干擾、主觀偏見)造成誤判或冤獄 以同情心看待制裁 要求犯罪人依法補償被害人,國家機關協助被害人脫離陰影 預防犯罪便能減少社會成本 刑罰是最後不得已的制裁手段,不是解決問題的萬靈丹 五、國中生的刑事責任 年滿18歲-完全刑事責任 未滿14歲-行為刑法不罰(因是非判斷能力不足,身心發展尚未成熟) 依少年事件處理法規範(少年-12-18歲) 14歲以上18歲未滿-減刑,限制行為能力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477c55c3b3567ec102d8a38.html